因胡同而生,为胡同而活的写意胡同画家——冯柯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李秀远)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被一台台的推土机踩在脚下,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却在钢筋混凝土的拼接中、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跻身世界前沿。而今的北京城已然不再如前,如今的北京人似乎也异于当初。当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变成了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新馆等如是建筑的时候,那个曾经的老北京地标,那一条条承载着历史文化之重的老北京胡同,却在车水马龙中被人们淡忘,人们正在忘记胡同,忘记胡同中的生活,忘记胡同文化。人们忘记的不仅仅是“胡同”,更是文化,忘记了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正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拥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今却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用生命去守护着传统文化,用自己的画笔去记录历史的痕迹,他是那么的渴望自己的艺术能够唤醒那些肆无忌惮拆毁胡同的沉睡而又麻痹的心。他就是写意胡同画家——冯柯。
写意胡同画家——冯柯
胡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居所
冯柯,字静轩,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师从诸多老一辈艺术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IFDA(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赴新加坡、美国、韩国、丹麦、英国等国家巡展,并被中国美术馆和海内外私人展馆收藏,也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贵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国,先后游历了美国、西班牙、丹麦、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13年的慢慢求学路,他似乎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冯柯的外国导师告诉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自己独特的情感与审美,中国人画不好西洋画,西洋人也同样画不好中国画。导师的话惊醒了冯柯,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10多年间始终无法找到自己,因为他画的是西洋画,而骨子里流淌的却是中国人的血。
随后冯柯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这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冯柯看到的是熟悉的山河,闻到的是历史文化的气息。他扔掉了手里的“西洋刷子”,重新拿起了中国人自己的画笔,冯柯说:“只有中国人的笔才能画出中国画。”回国的冯柯一开始并没有想好自己要画什么,要钻研什么,直到有一次当他指责苗族人过年不穿传统的苗族服装时,他的好友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的金大友博士驳斥他,北京人正在拆自己的胡同,践踏自己的文明,又有什么资格指责苗人呢!朋友的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冯柯,自那以后他便决定要用自己的画笔留住老北京胡同,承载起老北京人的记忆,担负起记录文明的责任。
冯柯告诉记者,“‘胡同’一词从元朝有之,距今约850年,蒙语中‘胡同’的原意是‘水井’的意思。胡同文明曾经征服了两个最彪悍的民族,蒙古人和女真人,他们从进入胡同那一刻起整整安静了500多年,因为在胡同里他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而这灵魂是任何民族都无法征服的。”冯柯也同样败倒在胡同的力量之下,他敬畏胡同,更加爱胡同。他说,虽然画胡同根本就赚不到钱,但是自己依旧会继续画下去,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告诉世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去向哪里。
有人说,在冯柯的画里能够看到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和手法,对此冯柯笑着说,自己认为只有中国画才能真正的画出胡同,他一直在避免自己的作品里出现西方油画的影子。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远胜于西方,虽然不可否认西方的某些方面胜于我们,但是现今的中国社会过于盲目的学习西方,哪管是西方的垃圾也同样价值不菲,这是民族灵魂的丧失,是民族精、气、神的丧失,因此我们更加要守护住这个民族灵魂的居所。
我们的审美观不需要西方评判
冯柯认为,中国画作为一个古老的画种存在着一定的弊病,一个古老的画种不应该仅仅围绕一类题材,只做山水花草,继承没有错,但是作为一门艺术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说:“我们的文明度很灿烂,但是我们的绘画却在退步,画家们不再睁开双眼看当下的生活,只是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中失去了自我。”冯柯也曾经迷失过,他试图去“继承”西方画,是胡同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他得到了新生。“我的祖上生活在这里,我出生在这里,是胡同将我养大的,闭着眼睛我都能清晰的呈现出老北京胡同的每一条街道、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它在我的心里,因此我才有资格去表现它。”
“对于80后、90后而言,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胡同,胡同又意味着什么,他们无法读懂胡同,在他们的面前胡同是孤独的。我画胡同是想给后人一个交代,告诉他们在这座城市中曾经存在着如此美妙的东西,它叫胡同。一个人民艺术家,能够为人民做点事情才是最高尚的艺术家,我将一直为这个而努力下去。”冯柯说。
冯柯经常回去国外办展,将老北京的胡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达给西方,但是有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他的作品,认为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画作,认为中国画的留白并不合适。对此冯柯认为,“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度,需要一个三五百年的民族来评价我们的审美标准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活的是否过于自卑呢?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墨纸砚,用自己的作品去告诉西方,这是我们的审美标准,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
冯轲的作品赏析:
责任编辑:lambert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