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南:收藏界的那点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倪冰)“收藏界有点乱”,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北京西城电子商务节之琉璃厂收藏文化节上,著名收藏家王雁南介绍了目前收藏界的现状以及多年潜心收藏的心得体会。在接受中国文物网访谈时,王雁南表示:收藏繁华背后乱象丛生,收藏一定要有雅俗之分,切勿盲目跟风。

中国文物网:您能介绍现在收藏界的现状吗?

王雁南:提起收藏,大家都晓得。但是,收藏界目前有点乱,毕竟是外行多内行少,有些人喜欢收藏,但不知道如何搞,目前收藏界的一大问题是“跟风”,即看着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追什么。跟风的缺点是:越买越贵而且假的多。比如黄花梨,其实黄花梨有很多种,有些人非追海南黄花梨,你完全可以搞别的,应避开高峰。

王雁南:玩东西一定要讲究雅俗之分。比如好多人玩核桃,玩核桃是很好的,但不能玩俗了,现在一对核桃好的能卖上万,甚至几十万,这就过了。核桃是俗玩,不是文玩。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晒太阳的老头坐树下玩核桃,所以玩核桃给我印象就是没什么文化的。哪有北大、清华的大教授玩核桃的?一个没有。它可以健身,受众面大,但这不是文玩。在旧社会玩核桃或者玩钢球的多是黑社会头子,有一个著名电影叫《乐山大佛》,里面的黑社会头子就是玩钢球,拿钢球当暗器用,这些都是俗东西。所以玩核桃也好,玩其他收藏也好,都有雅俗之分。

王雁南:另外,收藏界不免有些人走入邪道。举个例子,据说外地有些人收藏火柴,其最大缺点就是容易起火。还有收藏钥匙链、收藏小脚老太太的鞋等。别什么都收藏,收藏应讲点文化,有选择的收藏,尽量往雅的方向发展。现在一看收藏家所收藏的东西就能看出主人的雅俗。真正的文人,是因由衷的喜欢而收藏,没想到投资、升值等,有的收藏大家甚至是倾家荡产来搞收藏,最后却把自己的珍藏捐献给国家,这些藏家多伟大。

中国文物网: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搞收藏吗?收藏有什么条件?

王雁南:谈到收藏,我认为有三个条件,叫“眼、钱、缘”。眼是眼力。首先要懂,自己不懂可以带懂的人,行话叫“带眼”。第二是“钱”,一定要有闲钱。吃喝都成问题的人自然玩不了收藏。古董因为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少,所以古今中外都会升值。第三就是“缘”,你得有缘能碰上。收藏离不开这三个字,这三个条件都得具备,量力而行,你会从中得到乐趣。切记,不能盲目追高、跟风。现在,真正的国宝不会在地摊出现。

中国文物网:旧社会收藏界是不是有什么规矩?

王雁南:举个例子,旧社会的琉璃厂的规矩,现在了解的人很少,比如你进入一家店,不管卖瓷器还是字画,一般的客人特别冬天背个包的,进店有个规矩就是先把包放下。为什么呢,人家卖瓷器的,你包不放下来,不注意,一转身就有可能把瓷器碰下来,容易造成纠纷。第二,古代人避免手递手,就是店主拿瓷器放在桌子上,买家再拿。避免买家和店主之间手递手出现意外,造成损失。还有进店尽量别动手,有些东西比如汉白玉很白,你一动手,手上有汗就碰脏了。有些青铜器怕汗。另外,在店内尽量别抽烟。比如字画,都会熏黄,弄不好就烧个窟窿。有的店铺了古地毯,怕东西摔坏,烟灰掉地毯上有可能烧坏。

中国文物网:古人都是怎么“雅玩”的?

王雁南: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玩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是怎么玩的?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是千古绝唱,中国古代十大琴曲之一。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千古绝唱。古代文人也喝酒,三月初三,大家在小溪旁,酒杯在小溪漂着,漂到谁那,谁作诗。这就是文人的雅玩。宋徽宗——古代最会玩的皇帝,成立皇家画院,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有一次出题为“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些画家一看无人,就在河水中横七竖八地画着小舟.但没有画出诗句的情韵.有位画家别有灵感,他在一小舟上画了一位躺着的船家,吹着竹笛.将无人渡河的意境画出了,将自在逍遥的情趣也画出了。出题是无人渡河,但不是指船上一个人没有。

中国文物网:经历那么多年的收藏,您自己肯定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您能介绍一下吗?

王雁南:搞收藏,有人追全、有人追多,但要注意:1.收藏全不了,故宫都不全。我主张“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2.收藏一定要追多吗?曾有人收藏了一万多件瓷器全是假的。收藏大家张伯驹,只收藏了几件,但每件都是国宝,我认为:宁可花十件的钱去买一件,不能花一件的钱去买十件!

王雁南:腹有诗书气自华,年轻人要多读书,收藏要注重知识文化的吸收和积累。功夫在戏外。功夫外还有功夫,必须有积淀的过程。自己一辈子收藏总结了一些经验:1.遇见真货总想压价而“抻着”或觉得以后有机会而不买,可能失之交臂一辈子。2.总想“捡漏”图便宜,往往打眼。3.买时总觉得贵,卖了又觉得便宜,没买又可惜,买不着还着急,其实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看准就买,免得后悔一辈子。收藏一定要有高雅之分,切勿盲目跟风。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