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实画派十年展

  展会介绍

 

  展览时间:2014年11月7日—2014年11月17日

 

  开 幕 式:2014年11月15日 晚19-21时(因北京APEC会议,开幕式作此调整)

 

  开幕地点:中国美术馆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1、2、3、4、5、6、7、8、9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承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 山东美术馆

 

  协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 南海能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展览支持:中国艺术网、北京东方框业

 

  参展画家:靳尚谊、陈逸飞、艾轩、杨飞云、王沂东、陈衍宁、徐芒耀、何多苓、刘孔喜、袁正阳、郭润文、王宏剑、朝戈、张利、龙力游、夏星、李士进、王玉琦、徐唯辛、郑艺、翁伟、忻东旺、庞茂琨、冷军、殷雄、石良、李贵君、张义波、朱春林、王少伦、徐青峰。

 

  “中国写实画派”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即将迎来十周年的回顾性展览。展览将于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汇聚了31位艺术家的450余幅精品画作,涵盖每位艺术家的最新力作、成名作和十年来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的汇集,以及每位艺术家很少示人的数幅写生、素描、创作稿。同时,写实画派为2008年汶川地震募捐义卖的集体创作《热血五月》(2米*20米)巨幅画作也将亮相。此次展览是中国写实画派十年以来成就的总结和回顾,既是个人业绩的展示,也是志同道合者们的整体成果。展览得到了文化艺术界领导、师长和同仁们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靳尚谊《一个朋友的肖像》

 

  中国写实画派由成立之初的十三位画家,快速发展到现今的三十位画家,十年的发展,成员画家们虽历经颇多辛劳与些许争议,但在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已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一支主体力量。在当代艺术概念不断拓展、迁延,艺术观念不断变革、更新,艺术表现形式自由、手法多样,艺术面貌丰富多彩的今天,“中国写实画派”艺术家们仍执着持守,在尊重传统、尊重绘画语言的同时,每位艺术家都以不同的风格、个性,探索对本土情感体验的独特表达。“中国写实画派”以具有雄厚实力的代表性艺术家的崛起,众多带有经典性作品的不断涌现,已赢得当代中国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逸飞《高原藏人》

 

  “中国写实画派”不仅仅是创作方法与风格上的称谓,其最根本之处在于写实画派的精神。它作为一个画家群体,重新高扬起尊崇真善美的旗帜,并以清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诉求,他们昭示的不仅是对于艺术理念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确认,一种敢于判断是非美丑的责任与勇气。也正因如此,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举国震惊之际,写实画派的艺术家们以难以抑制的激情,率先集体创作了巨幅作品《热血五月》,并将义卖募得的巨额善款捐助灾区人民,表现出艺术家们的深厚人文关怀与强烈社会责任感。写实画派的创作以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由此而具有了信念的力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艾轩《若尔盖的早春》

 

  中国写实画派自成立以来,在每年一次的作品展览中我们看到,其成员艺术家们在秉持共同艺术理念的同时,正在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新性。而且,他们很多人已经超越对具体物象的技术性描摹,更重视表达内心体验即心灵和情感的感受,挖掘现实生活本质的真实,从而获得艺术的永恒价值。更重要的,不少写实画派的画家,更加注重表现题材的开拓,特别是表现时代生活中的普通劳动群众,把“地气”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中,以更从容的技法,去描绘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精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飞云《新绿》

 

  中国写实画派十年的历程证明,写实绘画以其深厚的传统,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变革和现代意识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不断适应新的审美需求,以写实的手法承载着当代人多样的思想与情感,承载着东方艺术的精神与审美,描绘着当代丰富的图景,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机,这也更加凸显了十年前写实画派成立的意义。写实画派已成为首都和全国多元化艺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其真实生动的艺术造型为画坛添彩,而每一位艺术家各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又显示了写实风格无比广阔的可能性,扩展了当代文化的维度,也在观念不断转换,图像样式泛滥的今天彰显了他们独立的意识和品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沂东《盛装的维吾尔族姑娘》

 

  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流派不会停止自身的艺术探索与追求,相信“中国写实画派”坚持寻源问道的艺术理念,植根现实,会以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责任与情怀,在更加彰显艺术个性的创作中使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Mr.M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