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古玩热卖 有损文物尊严

  近日,媒体报道《赊账1300万买来200件假古董?》一文,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究竟普通的收藏者如何避免在古董交易中买到假货?16日,记者在顺德采访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梁先生(化名),他从2000年开始有意识地收购一些伪造品,并准备在适当时期开设免费公众课,展示这些赝品,让古玩收藏者近距离观摩,多学几门“防身功夫”。(据《广州日报》3月17日报道)

  应该说,古玩造假严重,并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12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可见,文物造假已经变成了一项具有地域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公开化的“文化产业”,令人胆寒。

  古玩造假现象泛滥成灾,监管难咎其责,特别是文物主管部门。不可否认,法律的真空或漏洞,也是造成文物主管部门监管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文物法规定:在我国,买卖真文物违法,而买卖假文物不违法等,这些都亟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应该说,假文物在市场上交易,表明其具备了商品属性,那么,制售假文物,就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就是一种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工商部门理应依法进行重点打击。

  古玩造假现象泛滥成灾,既扰乱了文物市场,又损害了中国文物的公信力,有关部门不能继续袖手旁观,任其在全国各地疯狂蔓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