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玩柴窑器——柴窑天青秞诗文玉壶春瓶

乾隆皇帝 喜爱收藏,并且还常在他把玩过的名瓷,如汝、钧、柴等瓷器上篆刻御题诗。柴窑。《咏柴詩》(注)曰:“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下视永宣兹又贵,由来品第鲜常冲”。铭文“符望阁 颐和轩用”。而今天我们从乾隆皇玩过的“柴窑天青秞诗文玉壶春瓶”上,既看到柴窑完整器确实存在,又亲眼目睹文章对其的精辟论述,是最好的“自我”印证,这可算是一箭双雕,是乾隆皇帝直接指出,这就是柴窑的最好证据。我们对该器的鉴赏和研究,首先要澄清两疑虑和牢记三个感受。

  注:本文所称的《咏柴詩》,是笔者在本文所用而已,不像别的说得那么具体,如:《咏柴窑碗》、《咏柴窑枕》等等,如果说得太具体,如:《咏柴窑玉壶春瓶》,又感到这名称太长,如有不当,请指正,请包容,请谅解。

  乾隆皇帝 喜爱收藏,并且还常在他把玩过的名瓷,如汝、钧、柴等瓷器上篆刻御题诗。“柴窑天青秞诗文玉壶春瓶”(图1、2)就是其中一件,高29.0厘米,腹径16.0厘米,足径9.5厘米。该器滋润细腻(图3),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图4)。传世的柴窑,很少见整器,所以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因此人们对柴窑的认识不多,这己成为事实。

  但是,从目前现有的资料看,不少人认为,较早的对柴窑的的论述,是明洪武二十年曹昭撰集的《格古要论》。到了清代,也有许多对柴窑的著述记载。比如乾隆皇帝所作数首咏柴诗。在“柴窑天青秞诗文玉壶春瓶”中,一侧篆刻“符望阁 颐和轩用”。另一侧篆刻《咏柴詩》,诗曰:“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下视永宣兹又贵,由来品第鲜常冲”。“符望阁 颐和轩”正是乾隆皇帝的御书房。而从“符望阁 颐和轩用”当然就是乾隆皇帝所玩(用)的东西,同时更具有“专物专用”,“专为己有”。这就完全可以进一步证实,清代乾隆年间,宫中确有柴窑瓷器的收藏。

  当乾隆皇帝在收藏、把玩该器的过程中,深知柴窑器的珍贵、难得,并且十分珍惜,物不离手,诗不离口,触景生情,从而作此《咏柴詩》,并篆刻在该器。这首诗言之精华:“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宋代柴、汝、官、哥四大名瓷中,以柴窑为上,此器象玉那么美,这就是柴窑。可见柴窑器的珍稀、精美。这是乾隆皇帝亲手把玩其物时,所作出的定论。

  今天我们对该器的鉴赏和研究,首先要澄清两疑虑和牢记三个感受。

  两疑虑是:

  一是有一些人对该器上所篆刻的诗文、铭文,产生一些疑虑:一方面认为诗文是否是乾隆皇帝所创作以及怎样应用。据新浪微博(2013012212)sunyuxi博客“关于乾隆皇帝与柴窑瓷器”一文报道,乾隆皇帝的《咏柴诗》就有多首,如《咏柴窑如意枕》、《咏柴窑碗》等等。而对于本文前面所说的《咏柴诗》的诗文,在该文定名为《乾隆49(官窑小瓶)》。同样在新浪微博(2006022110)liddd 博客,《关于寻古董有缘人》在家传钧瓷出戟尊也篆刻有这首诗的全文,还有御题、御章。另外 还有在“爱说网”上有人请问“奉尤妃瓷器上怎么会有乾隆的题字”[〈乾隆49(官窑小瓶)〉]等等这些。可以证明这首确实存在,也是乾隆皇帝所写。对于该诗文曾分别出现在不同类别的瓷器上,笔者可以归纳为,有两个可能。一是鱼目混珠,在某些仿品或其它瓷器上,也篆刻乾隆御题诗,以提高身价来掩盖真面目,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有人怀疑该器是仿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须认真审视。二是不少人感到总是只见文章(指乾隆皇帝的诗文),不见实物(器物),这也包括上述《乾隆49(官窑小瓶)》在内。《乾隆49(官窑小瓶)》的总内容大概意思是:诗文与上述《咏柴诗》的内容一样,是著于乾隆49年(甲辰  1784),诗文是篆刻在官窑小瓶上。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1、为什么只见文章而不见实物(器物);2、一般地说乾隆皇帝在瓷器上的题诗,都是有所指的,为什么在官窑小瓶上题诗,既不见官窑小瓶,也不谈及有关官窑的内容 ?反而说到柴窑的内容(“不及柴窑一片瑛”) ?这些都是令人值得深思。深思过后又会有反思,反思什么?莫非是“大瓶”(下同 玉壶春瓶)误写成为“小瓶”(官窑小瓶)?可是“大瓶”也并无官窑的丝毫迹象。而 “大瓶”最明显特征就是“细开片、矮圈足、足多粗黄土 ……”——柴窑特征。可见这首诗篆刻在这玉壶春瓶上,是对号入座的,是没有什么直得怀疑的 。

  二是从实物的角度看,其器做工不错,也有人说其是近仿之物。我想,有这种说法的人很聪明:在做工方面,其工艺、造型、釉面成色(天青釉)等方面很有认识,那有远仿之理。从所周知,因为对柴窑器自宋、元、明、清乃至民国都没有仿造,要有就是在近十几年或近几年所仿。若为近仿,更易看出、更易发现,看其是否有贼光,如果没有贼光,就是经过作旧,而所做的作旧痕迹是否自然等等 ,若是作旧痕迹粗糙、呆板、过渡不自然、均匀,表征不够老孰,这就是近仿。因此对“近仿之物”的说法,请认真鉴赏和研究实物和图片为要。这才见到真功夫。

  三个感受是:

  一是历史上曾有诸多文人墨客,写过许多关于柴窑的论述,结果,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因此而有人否认柴窑的存在,这是个正常现象,但要认真对待。而今天我们从乾隆皇玩过的“柴窑天青秞诗文玉壶春瓶”上,既看到柴窑完整器确实存在,又亲眼目睹文章对其的精辟论述,是最好的“自我”印证,这可算是一箭双雕,这也十分符合乾隆皇帝在瓷器上御题诗的规律。

  二是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关资料报道,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编号为“故瓷017851”的“北宋汝窑青瓷天青釉椭圆无纹水仙盘”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底刻清乾隆题诗,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窑传世作品不多,据考证此种无冰裂纹开片之传世汝窑仅存一件。这个例子给人们的启发,有两个意思,一可说明乾隆皇帝在瓷器上的御题诗是有所指的。二是在这么“仅存一件”的器物上,若是退一步说,如果没有乾隆御题诗,谁人敢于对“仅存一件”器物下定论为真品汝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乾隆皇把《咏柴诗》也篆刻在他所玩过的“柴窑天青秞诗文玉壶春瓶”上,这不是直接指出,这就是柴窑的最好依据吗?

  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柴窑有所认识。笔者曾于2011年4月19日,在《雅昌网》的《日志》题为《乾隆皇帝玩过的柴窑器“符望阁 颐和轩用”》(从百度可找到),只上传两张图片,一张是正面(篆刻“符望阁 颐和轩用”)图 ,另一张是底部图。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用试探的形式,对于一件藏品,为什么只上传两张图片(一张正面、一张底部图,一般一件藏品要上3—4张图片) ?当时认为,正面图上面篆刻有 “符望阁 颐和轩用”,是因为“符望阁 颐和轩用”很少有或者没有使用于古董上,所以就借以“符望阁 颐和轩用”(包括器底图)来直接指出,这就是“乾隆皇帝玩过的柴窑器”是否会有人相信?结果,不出所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居然被高手、专家们所看中和识破,最后还被《现代柴窑器图片 康熙官窑图片 五代柴窑器图片》网的《高清图片库》栏目录入《易网相冊》,题为《乾隆皇帝玩过的柴窑器(“符望阁 颐和轩用”)》。对于这样的感受是很深刻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正面    铭文:“符望阁 颐和轩用”
 
  “符望阁”和“颐和轩”都是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年、1772年)。而《咏柴诗》是创作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年、1784年),这就说明是建成“符望阁”和“颐和轩”后,乾隆皇帝才在此地经常把玩古董,触景生情,而发出的肺腑之言——《永柴诗》,并篆刻铭记于该器上。同时为了做到专物专用,专为己用,还篆刻“符望阁 颐和轩用”,这还可以省去“御题”或“钤印”,等程序。尚属少见或未见,如果不懂得“符望阁”和“颐和轩”是乾隆皇帝的御书房,就无法认可这是乾隆皇帝所玩之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正面    铭文:“符望阁 颐和轩用”
 
  “符望阁”和“颐和轩”都是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年、1772年)。而《咏柴诗》是创作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年、1784年),这就说明是建成“符望阁”和“颐和轩”后,乾隆皇帝才在此地经常把玩古董,触景生情,而发出的肺腑之言——《永柴诗》,并篆刻铭记于该器上。同时为了做到专物专用,专为己用,还篆刻“符望阁 颐和轩用”,这还可以省去“御题”或“钤印”,等程序。尚属少见或未见,如果不懂得“符望阁”和“颐和轩”是乾隆皇帝的御书房,就无法认可这是乾隆皇帝所玩之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   顶视图
 
  此图可见到内外施秞程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4  底部图

  此图可见到矮圈足,足多粗黄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