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崇利:浅谈古玩藏品的“身份识别”

      古玩收藏的价值在于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通过收藏能够寄托一种思古的文化情怀。然而,对于诸多初涉于此的藏迷来讲,泛滥成灾的仿制品,在收藏市场上预埋了诸多陷阱,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收藏市场健康发展。提高辨别藏品真伪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入行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大收藏家付崇利认为,纵观历代作品会惊奇的发现,任何一件藏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框架。他说,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繁荣程度,决定了其作品在质地、材质、色彩以及工艺水平的差异化。这种格局和框架是在任何藏品鉴定中不能忽视和无法突破的。

      付崇利说,藏品的身份识别是多维度、跨空间的学术研究范畴,这就需要藏迷有更广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支撑。作为收藏者要善于在历史藏品中寻找作者的创作动机,并通过此链接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再从工艺水平上确定生产年代的“经纬度”。同时,还要根据当时的生产能力、区域分工、运输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藏品的生产加工地。付崇利认为,收藏就是一种破译历史,二次文化梳理的过程。通过多种元素和符号的关联解读,系统性分析,能够有效地规避仿制品带来的收藏风险。

      付崇利认为,藏品的身份识别虽有难度,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把握住了核心文化基因,就能够客观定位出藏品的时间、空间及历史地位等关系。这就好比“元代五彩”、“清代五彩”、“明代五彩”和“大明彩(雍正五彩)”等不同时期藏品的关联。应该说,“清代五彩”最鼎盛的时期在康熙年间,但不可否认“清代五彩”在造型、纹理等方面延续了明代诸多工艺特点。这就充分说明,任何一个时期的藏品既是个性化、独立的,又与历史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