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而不美”的文玩也有收藏价值

      多举办文玩展览、交流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收藏者素养,净化收藏环境。

      以“收藏家的责任与素养”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最近在上海落下帷幕。几天来,600多名海内外华人收藏界人士为高烧不退的文物古玩收藏及拍卖市场会诊,呼吁警惕三种误区。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台湾著名书画鉴评家傅申等提出:收藏的基础是去伪存真,文玩鉴赏一定要有一个“真的标准”,不允许任意妄为。

      专家指出,目前华人收藏及拍卖市场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赝品。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的赝品或高仿品属于“假而美”,蒙蔽了收藏者,同时又刺激了市场上追名逐利的心态,进而哄抬价格;相反,也有“真而不美”的文物古玩,尚未被市场所重视,导致价值和价格背离。

      文博界知名人士陈燮君、曹兴诚等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专门指出收藏家必须具备的“兴趣、专注、情怀”,呼吁华人收藏界需警惕三种误区。

      第一,做梦“一夜发家”:有些人认为收藏等于投资,投资必然要有高收益、高回报,在市场热点较多、热度偏高时,就会出现众人一哄而起、幻想一夜致富的现象。第二,低值高估:一些古代器物,虽经研究所和鉴定师考证,其断代和身份基本无误,但价格高企,显然与其自身艺术价值不符,这主要是指一些动辄上亿元人民币市价的器物,在拍卖市场上估价已濒临“失范”;如近年来对于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打捞古代沉船中的外销瓷器等,都有估值偏高、超出其艺术收藏价值的趋势。第三,指鹿为马:如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汉代玉凳造假事件”等。与会专家认为,造成当下收藏及拍卖市场过热、“趋利轻义”现象抬头等的原因错综复杂,损害了文玩鉴赏的大环境。

      香港文物鉴定专家翟健民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也曾因一时贪念心起,将高仿品错当成真品买入,个人损失上百万元港币,如今时刻警醒来不得半点虚假。

      与会收藏家们反复强调,中国古人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作伪”,就必然有更高层次的“鉴伪”、“防伪”技术和能力产生。专家呼吁,一方面过热的文玩市场亟待更加完备的法制建构来治理,另一方面收藏界也应进一步正本清源,尊重和维护文玩收藏本身的考古价值、艺术造诣等,不断提升收藏者自身的修为和素养,才能改善业内环境,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