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收藏持续升温 收藏专家指出:先学习再入手

      在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3.1亿元港币拍得了大明永乐御制刺绣红阎摩敌唐卡,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刘益谦在拍卖之后感言:“好辛苦。任性!”邕城收藏专家指出,实际上近年来唐卡收藏持续升温,新唐卡价格也节节攀升。那么,唐卡收藏究竟是任性,还是收藏投资前景明朗呢?

      藏市焦点

      古代唐卡缘何拍出天价

      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3.1亿元港币拍下的大明永乐御制刺绣红阎摩敌唐卡,也被收藏市场称为“史上最贵中国艺术品”。香港佳士得的公开资料显示,这是明代初年宫廷汉藏佛教艺术的杰作。其3.30米乘2米多左右的尺幅之大、工艺之精,世所罕有。

      “唐卡快速升温主要是近几年藏传佛教艺术品非常火热。”南宁资深藏家骆阳能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期,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自上世纪90年代起,藏传佛教艺术品逐渐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的价格也不过是千元左右;直到2000年以后,内地唐卡拍卖才有万元纪录出现。

      广西邕华拍卖公司总经理文兵说,2012年12月6日,北京远方国际拍卖首推“古代唐卡专场”,上拍的123件古代唐卡作品成交过半,创下1568万元的成交额。在市场效应带动下,北京保利等大会也开始设立唐卡拍卖专场。

      文兵认为,古代唐卡精品除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工艺等价值外,最关键还是量少。特别是古代早期唐卡作品,在国内留存较少。

      本地关注

      民间收藏以新唐卡为主

      市场人士指出,随着唐卡专场拍卖的逐渐增多,唐卡收藏市场也不断培育壮大。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南宁也有不少收藏唐卡的人士,从藏品来看,主要以近年或者近几十年创作的唐卡为主。

      “新唐卡的价格也是逐年看涨,现在买一幅精品唐卡要好几万元,甚至更高。”南宁藏友巍女士说,她几年前去西藏旅行,在当地看到工艺师现场画唐卡之后,就开始喜欢和收藏唐卡。今年10月份,她再次去西藏旅行时,以十几万元的价格“请”回一幅唐卡。

      新近创作的唐卡为什么也价值十几万元呢?骆阳能介绍,尽管这些唐卡精品创造时间并不久远,但都是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手绘而成。一般来说,一名技艺娴熟的工匠,手绘一幅普通尺寸的唐卡需要好几个月时间,如果是需要使用到特殊的矿物质颜料,完成的时间还会更长,“因此,一幅真正的唐卡精品,其市场价格是一点也不低的”。

      骆阳能说,目前在藏区也流传着部分清代唐卡,但是当地人都当成传家宝。对于收藏人士来说,古代唐卡一是价格高,二是数量少不见得容易买到,因此以收藏精品新唐卡为主。

      专家分析

      四大价值决定唐卡价格

      记者走访南宁多个古玩、花鸟市场发现,一些店铺也有唐卡出售,价格高低不一,有的唐卡只需要几百元就能买到。收藏专家指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的唐卡,值得藏友注意。

      南宁至正收藏会所负责人李钟全说,一幅精美的唐卡,其绘制过程是非常讲究和繁杂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唐卡,不仅画得随便,用现代化学颜料代替矿物质和天然颜料,甚至电脑绘图批量生产。这样制作出来的“唐卡”没有收藏价值。

      广西民族博物馆曾经联合西藏博物馆举办过唐卡、藏传佛教艺术品展览,引起广大藏友和市民的关注。博物馆专家表示,收藏人士应该注意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唐卡的收藏价值:一是工艺价值,它用布或丝织物绘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绘画;二是绘画价值,它以线条和色彩勾画不同的人物和景物,体现出绘画的技法特点;三是思想价值,每幅唐卡都重点表现一个宗教主题,寓意丰富而深邃;四是文化价值,唐卡出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流派,展现出不同的人文风貌。

      收藏提醒

      先进行系统学习再出手

      对于现在才开始关注唐卡的收藏人士,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专家指出,收藏唐卡,首先要对唐卡有一定的了解,要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熟悉唐卡的主要流派和风格,明白唐卡的绘制过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投资。

      上述藏友巍女士目前已经收藏了几十幅唐卡,她认为,收藏唐卡除了年代因素以外,画师的名气也决定着收藏价值,此外还有唐卡所用的颜料。比如说,一些唐卡制作的主要颜料是金粉,是用黄金研磨制成,其市场价值自然要高一些。

      李钟全说,近年来,清代的老唐卡成为不法分子仿造的焦点,他们将新绘的唐卡采取烟熏、烟土涂抹造旧。为了保护唐卡这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7年发布了“热贡唐卡”的地方标准,这也是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规定了“热贡唐卡”制作的原材料、画布处理、绘制工艺技法、外观质量要求等。

      “藏友们也应该多关注唐卡的信息。”李钟全说,收藏唐卡不要盲目跟风,纯粹抱着经济目的也不可取,还是要从系统学习开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