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视觉形象标准化设计探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7 月,非法淘沙采金人员对甘肃省景泰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挖沙活动,使得文物本体和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这一破坏却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其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时才偶然发现的,时间也已经是8 月上旬了。为什么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会发生这样的破坏活动?怎样杜绝这种“必然发生、偶然发现”的文物破坏活动呢?

 

  现在,中国老百姓对“国保”这个名词已经耳熟能详,但对其具体含义、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等概念及相关法律责任的全面理解则远远不够。不得不说,这与“国保”管理使用部门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然而,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国保”或者等同于“国宝”,是指金、玉等古董类值钱的东西,或者是像颐和园、兵马俑之类的高颜值、大名气的建筑,最起码也应该是圈起来的一块地,挂着一块牌,有人看管。而实际上,占“国保”很大比例的土遗址大多由于体量巨大(如此次遭受破坏的明长城),无法像一般的“国保”单位一样通过圈墙来实现最基本的安全防范。而本身的低颜值又很难使民众自然而生“珍贵感”。同时,身处荒郊或农田中的这些文物又会由于交通不便或管理人员有限等原因而处于无人看管或看管无力的状况,致使破坏行为持续发生。此次遭受破坏的明长城属于短期、大体量的破坏,所以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日积月累型的渐进性破坏后果也很严重。需要明确的是,固然有些破坏行为具有故意性质,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因为当地居民或游客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而导致的。因为很多的土遗址就外观而言,真也只是个土堆或土垄而已。

 

  因此,如何对民众进行有效影响,使其能自觉进行自身及他人行为约束,是文物管理部门,尤其是大体量“国保”管理部门需要积极思索并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