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虎门炮台周边护坡治理方法

      虎门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珠江两岸和江中的岛屿上,有沙角炮台、威远、靖远、镇远等炮台,素有“中国南方海上长城”之称、“金锁铜关”之誉。

      这些炮台200多年长期遭受雨水海风侵蚀,加之山体本身属破碎性碎石,结构层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出现塌方滑坡的现象。护坡治理就成为虎门炮台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

      文物周边护坡的治理,不同于普通山体的护坡治理。文物周边的护坡是文物遗址周边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文物的环境风貌特点,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护坡治理不单单是保证山体护坡的结构稳定,还具备文物周边环境的特殊要求,必须同文物遗址的环境风貌相一致,这就是文物周边护坡治理的特点。

      文物价值评估是边坡治理工作的首要问题

      文物周边护坡治理,是要保持和体现文物周边环境的历史风貌特点。因此,护坡治理工作首先必须进行文物历史、科学、艺术及社会价值的评估工作。

      按照《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保护规划》的要求,虎门炮台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一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鸦片战争历史的重要研究例证。二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防御纵深最大的特大型近代海防要塞,是近代中国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近代海防和海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虎门炮台的科学价值体现在:一是反映了我国近代海防战略战术思想发展演变,是研究我国海防设施的营建、选址、规划及建设技术的真实载体和重要实例。二是19世纪中后期我国炮台设施建造技术先进水平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技术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虎门炮台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布局因山就势,充分利用珠江口地理环境特征,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造就了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特色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价值评估的充分性体现了护坡治理的核心要求。

      虎门炮台现状评估是边坡治理必须解决的切实问题

      虎门炮台文物周边经常有暴雨、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文物周边护坡的治理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现状的评估工作。通过多年的摸索,以及地质、文物考古专家的多次考察现场评估,我们基本摸清了虎门炮台周边侵害文物的现实情况。

      虎门炮台历史环境现状的评估体现在:一是历史环境总体格局尚存,遗产历史环境总体完整性较好。二是人为干预普遍存在,遗产历史环境总体真实性属于中等。三是人为建设活动对历史环境破坏时有发生,虎门炮台面临较大的建设压力。

      治理方法是边坡治理的现实需要 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是边坡治理成败的关键

      虎门炮台周边的边坡治理过程中,包括沙角炮台的白草山边坡治理、威远炮台后山两处边坡以及镇远炮台1号炮位周边护坡治理的经验中,我们体会到边坡防护技术形式多样,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下面就谈谈边坡治理中主要采用的几种方法。

      喷混植生

      利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有机质、草籽、有机肥等混合干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喷射到岩石上,形成一层不被冲刷的多孔稳定结构层,而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适用于坡比为1:1—1:0.5的非光滑岩坡面,如砾石层、软石、破碎岩、较硬的岩石、极酸性岩土、开挖后的岩体边坡以及挡土墙、护面墙、混凝土结构边坡等不宜绿化的恶劣环境。有些地区成功的将该技术运用于85°以上的坡面,最终植被覆盖率达到95%。

      格构防护

      格构防护是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格构梁+锚杆、浆砌块(片)石等材料,在边坡上形成骨架,对滑坡体中深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边坡在坡面水冲刷下形成冲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和坡面,提高坡面地表粗度系数,减缓水流速度,使得一般冲刷仅限于格构内局部范围。

      格构防护适用于有视觉景观和生态效果要求或边坡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公共场所,可以结合在格构内穴植灌木、平台上植乔木,达到改善视觉效果的目的。

      喷锚支护

      喷锚支护是靠锚杆、钢筋网和混凝土层共同作用来提高边坡岩石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减小岩(土)体侧向变形,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防止边坡岩石继续风化,保护边坡不发生落石崩塌。

      喷锚支护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耐用,使用寿命一般不小于50年。主要适用于岩性较差、强度较低、易于风化的岩石边坡。

      护坡治理主要针对靠近炮台边坡周边的滑坡后缘徒坎。无论采用哪种治理方法,都是各有偏重,在现实中,都需结合使用。

      采用格构防护和喷锚支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治理,主要为了保证炮台文物的安全和稳定而做的紧急抢险工程。在锚杆框架内喷播植生层,可以保证坡面植被的稳定。

      护坡治理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地采取生物护坡或工程护坡的治理方法相互结合,可以解决护坡浅层稳定性、中深层稳定性的问题。护坡治理应在大自然与工程之间找出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大自然与工程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