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寨遗址完美展现聚落布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的超大型聚落,主要由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组成。

  庙底沟文化时期最大的环壕聚落

  2004年,在泾渭工业园的一次修路工程中,杨官寨遗址被发现。今年7月初,在杨官寨考古工作队队长杨利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杨官寨遗址。此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工地对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

  长期以来,人们对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和墓葬形制缺乏了解和研究,而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有望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说,杨官寨遗址北区最重要的收获是庙底沟文化时期大型聚落的发现,这也是目前所知该时期唯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

  记者在平面图上看到,环壕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基本为南北向布局。杨利平告诉记者,环壕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24.5万平方米,壕宽约8—13米,深约3—4.6米。在环壕西部发现门址一处,门址由两侧环壕、门道、排水设施、“门房”等构成。

  “杨官寨遗址的先民能够组织修建如此规模的环壕聚落,说明其社会组成已经具有相当的进步性。”王炜林说,如此大的工程需要动用、组织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这表明当时社会结构的分化,聚落集团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可以组织聚落外的人集中修建这种大型的工程。

  在环壕内部的中心区域,杨利平还带记者观看了已经发掘出的水池遗迹。杨利平向记者介绍说,储水池面积约为292平方米,深3.8米,初步计算容积量为1000立方米左右,储水池附带有95米长的排水设施,并经过了三次重复修建。杨利平推测,水池遗迹位于遗址的中心位置,可能是环壕聚落内部集中供水的设施,体现了环壕聚落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

  从2014年底开始,杨官寨遗址墓葬区的发掘成为考古工作队的主要工作。墓葬区在环壕之外、杨官寨遗址的东北部,距离环壕420米左右,杨利平说,这也是庙底沟文化时期墓地的首次确认。据悉,偏洞室墓是庙底沟时期甚至史前时期首次发现的墓葬形制,杨官寨遗址墓葬和环壕的发现和发掘,为进一步探索庙底沟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填补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关研究的空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