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在民族博物馆的展陈模式探析
2015-07-09 11:53:51 作者:杜韵红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当前,博物馆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林立的博物馆行业中办出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来,则是对每个馆的考验。一方面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使得整个社会生态环境趋于同质化;一方面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拼命寻找历史的记忆。博物馆作为能够修复记忆、展现古今、表达文化的特殊机构,及时顺应时代变化,承载起观众的需求,去收藏、展示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当务之急。
当前,博物馆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林立的博物馆行业中办出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来,则是对每个馆的考验。一方面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使得整个社会生态环境趋于同质化;一方面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拼命寻找历史的记忆。博物馆作为能够修复记忆、展现古今、表达文化的特殊机构,及时顺应时代变化,承载起观众的需求,去收藏、展示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当务之急。因此,能够进入博物馆视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数量种类将不可估量。面对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博物馆如何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作为与时代同步前行的回应,博物馆事业在此巨变时刻采取应对之策,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民族博物馆的展陈应致力于开拓创新陈展模式、与观众分享更多文物信息、关注社会问题等,因民族文物在图案、造型、材料、制作上大多异于常见类型,观众对其背景文化又多为陌生,仅对其采用器物类型展示不能引起观众兴趣,因此要走出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模式,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关怀,让物质与人在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下得以展开,回到有关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学术核心层面上,呈现关于“人”的生活主题,以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与此产生的互动将更具有活力及参与性,观众看到的将不再是他人的生活,是与自己关联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生活,有着关于生命力的文化体现,将物的存在,转化为人的展现,成为美感的开端。当然这也考验着博物馆人的应变能力,博物馆的建设,会随着工作人员的素养增进,而有不同层次的开展。 民族博物馆陈展思路的调整将为该事业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无限的可能。显而易见,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为民族博物馆展陈模式的拓展提供了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用于博物馆有限的展陈空间,通过展览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引发观众的喜爱,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是近些年来民族博物馆在不断地探索的问题。
主题信息展示法的应用
主题信息展示法是目前民族博物馆较多采用的陈展方式,运用主题信息展示法可以将同一主题的展品进行集中展示,便于展示的同时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的集中交代、展陈氛围营造,利用智能化手段体现,并在教育项目、互动体验环节加以辅助等方法,实现对展品的有效阐释。
民族类博物馆相对于综合性博物馆来说,在陈展中运用主题信息展示法相对来说更具有优势和便利。首先,民族类博物馆一般围绕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或者事件展开叙事主线,结构简单,可以兼顾趣味性,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民族类文物大多来源于各民族日常生活,具有单一的文物属性,易于归类;再次,民族类文物包含丰富的地方性文化,主题信息展示法能更有针对性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内涵。所以目前众多民族类博物馆均以主题信息展示法为主要陈展方式,如云南民博、广西民博等。
采用主题信息展示法有利于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不同时期或不同民族的同一主题藏品陈列在一起,让古今对话,用现在沟通历史,让历史与现在叠加到同一个时空,从画面上形成视觉冲击,从知识的趣味点上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感受文化变迁,从而对传统文化达到认同,建立起一种自省自觉的文化自信。例如,把几千年前的出土文物与现在文化遗存放到一个展览中展陈,把再现这一文化遗存的民间艺人请到现场展示,在气氛上营造一个变化的时代感,把文化变迁的轨迹浓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观众在参观后自然会留下深刻记忆,由此自然生发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爱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主题信息展示法还可以以某一历史故事或某一生活场景为主题,全景式的再现文化生态环境,将展品融入主题场景之中,展品不仅承担展示自身的作用,同时还是对这一主题的阐释,不仅丰富了展览,同时还对展品的功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在部分博物馆还有以观众体验互动为主题的展览,在展览中观众可以参与部分展品的制作,与展品之间形成互动,甚至可以将制作成果带回家,与家人、朋友分享。一方面增强了观众参观的趣味性,强化了博物馆之旅的记忆,另一方面扩大了展品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今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展示过去,也要面向现在和未来,这是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弥补和完善自身职能的要求。
主题信息展示法作为民族博物馆的主要陈展方式,对于民族类博物馆在传播民族文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在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现实要求下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陈展方法。
动态陈列的应用
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目前主要以动态陈列为主,通过这种展示方式可以更全面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部分,使陈展更加丰富,更加直观生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主要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手工技能、口头传统、社交礼仪等,是记录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其存在形态的特殊性且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其流失的速度较快,世界各国从政府到民间都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作为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自然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2014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博物馆行业与美国民俗学会召开的“第五届中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民族志博物馆和遗产地联接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专题学术会,寻找博物馆的非遗保护模式,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专家们提供了多种非遗保护模式,值得借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起步,建立了从世界到国家和省级的不同层面的保护名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遗产大多与社会重大变迁有关,尤其是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后,独特的隐含着个性化特征的传统逐渐消逝,无处不在的统一性、同质化使得人们对于个性化、独特性开始了强烈地追崇,怀旧情结无处不在,在此语境下,博物馆的展陈语言就应顺应大众的要求,在博物馆缅怀过去,留住传统,再现昔日,自然能获得观众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在陈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静态展示无法展现全貌,具有特定的时空要求,部分技能需要特定的传承人来展示,所以目前各博物馆主要通过静态陈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形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部分则需要通过动态陈列来展示,采用动态陈列可以生动、直观和深刻地展示少数民族的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等,动态陈列还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引起心理共鸣,直达观众内心。从文化持有者来说也许会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自觉苏醒,自然激发文化自信,这对于该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有益的。
动态陈列相对于静态展示具有更加全面展示对象的优势,动态陈列一方面通过操作实物或传承人演示来展示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向观众传递全方位的信息。观众在动态陈列中可以与展品近距离接触,并与展品互动,在体验中接受展品传递的信息。在动态陈列中,对于民族生产技术的展示可以使观众深入了解该项技艺的全貌。如云南民博邀请傣族造纸工匠展示傣族至今保留的以树皮为原料的传统造纸工艺流程,使观众全面了解此项工艺。对于民族节日活动的展示,如果单纯通过照片静态展示很难全面介绍节日的习俗禁忌等,而通过动态展示,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民族节日活动,再现节日活动礼仪规范,将节日活动的主要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中呈现,给观众以切身的感受。云南民博在过去的几年里,每逢少数民族节日,便邀请一些民族群体到博物馆欢度节日,向观众展示民族节日的全貌,如拉祜族的葫芦节、苗族的花山节、佤族的新米节、德昂族的泼水节、纳西族三朵节等,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展示节日的氛围,使观众参与其中,在增进各民族相互沟通的同时也实现了博物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职能。广西民博通过组织艺人开展民歌大赛的方式,收集展示丰富的歌词,传说故事,记录音乐,再现民俗文化、活动仪式等,用动态的展示手段呈现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回避了文化形态被割裂的状况,深受民间歌手和观众的喜爱,在博物馆得到有效展示与传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