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平召开

  6月15日至16日,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平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等国的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国内考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台湾地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奇和洞史前遗址及其相关文化遗存、中国东南和华南史前考古新发现,以及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和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学术问题。

  研讨会上关注的重点是奇和洞遗址的学术价值。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奇和洞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包括史前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器、艺术品、煤矸石等遗物和旧、新石器过渡阶段活动面、火塘、沟、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灶、柱洞、灰坑等遗迹,经碳14测定时代距今约1.7万年至7000年前。“奇和洞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空白,能看出从1.7万年前到7000年前人类生活进步痕迹的遗存,具有完整的文化序列,对研究这一阶段远古人群在该地区的体质演变和生存状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是史前考古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研讨会上,福建博物院研究员、奇和洞遗址考古领队范雪春的主题发言阐释了奇和洞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研讨会学术气氛浓厚,学者之间的提问讨论热烈。讨论的热点围绕着奇和洞遗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包括人骨研究揭示的二号三号个体的性别年龄埋藏信息,尤其是健康发育疾病等方面反映的当时的生存条件与状况;微体植物化石反映的古人群生存环境与资源状况,对某些可食性植物根茎利用的可能性;从环境变化与人口增长的角度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南、东南亚古人群适应生存、技术与文化变化、生计模式变化及迁徙移动情况;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交流和文化关系以及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院士贝尔伍德作了题为《全新世时期华南与亚洲东南部的重要关系》的报告,认为奇和洞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南中国古人类的历史,以及古人类从南中国向台湾、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的迁徙,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臧振华认为台湾八仙洞遗址和漳平奇和洞遗址都属于旧时器时代,从时期特征二者在文化内涵上相类似。奇和洞对于了解漳平1万年前人民生活状况,包含沿海、周边地区、台湾妈祖出现的文化、历史有非常密切关系,反映出当时早期人类的互动流传状况。

  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奇和洞遗址,并观摩了遗址相关出土文物。作为漳平市唯一一处国保单位,漳平市政府对遗址的保护十分重视,遗址的保护展示规划也正在制定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