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陈列设计的几点思考

  5月16日,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了。新馆占地面积8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13平方米,上下三层共计22个展厅,展览可使用面积为24101平方米。目前,总体设计施工基本完成,一层的八个展厅已经先期进入试开放阶段,迎接广大公众观展与体验。

  从1988年开始,笔者已经在辽宁省博物馆经历了三个新馆的建设,一是1989年辽博建馆40周年时对外开放的新展览大楼,二是2004年作为辽宁“九五”计划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市府广场新馆对外开放,三是浑南新馆的试开放。作为一名在博物馆艺术设计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兵,亲身体验并见证了辽宁省博物馆乃至我国文博事业在近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回顾辽宁省博物馆先后三个新馆建设的陈列艺术设计与施工制作工作历程,其间无论是展览规模、展出设施及环境、机构设置以及展览项目社会化以后的职责要求,还是有关陈列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想、形式艺术与陈列内容结合的表现方式以及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等都发生了异乎寻常的转变。

  近三十年巨大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不断适应社会和文博事业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参观博物馆的热情高涨,这也为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省博物馆新馆正值新常态下启动运行,因此,有必要对前期的陈列艺术设计、施工与制作工作进行总结与思考,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变化与要求,不断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水平。本文结合在辽宁省博物馆三个新馆建设中有关陈列艺术设计、施工与制作工作,谈以下三点思考和体会,期与文博界的同行交流互进。摆脱自行设计、施工与制作阶段的观念束缚辽宁省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194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原展馆是由民国时期汤玉麟的公馆建筑改造而成的,展厅不规则,面积也不大。1988年,在本馆院内果园的位置建了一座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新展楼,上下三层展出面积2000多平方米。这座当年被评为辽宁省十大优秀建筑的新展楼,应该说是属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首座符合展览标准的展楼,笔者有幸参加了其中陈列形式设计、施工与制作的全过程,并经过这个展楼工作的历练而逐渐成熟起来,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亲切如初。当时形式设计是陈列部工作的一个部分,与内容设计同在一个部门。新展楼的陈列大纲出来以后,就全是形式设计的工作,从形式设计方案的制定到装修施工,从材料选购、美术制作到展板布置,以至于最后将文物安置落位,都是形式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全程下来,虽然很累很辛苦,但陈列质量与表现水平都能够把握自如,因此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40周年馆庆时获得巨大成功。形式设计在那时都是那样的工作状态,固然在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传统,这在今天也是需要发扬。但当时的展览规模、展示内容以及展览水平质量的要求,与今天比起来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更大的变化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机制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更加职业化。因此,我们的观念也需要从形式设计包办过多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尽快摆脱主观、封闭意识的束缚,以开放、合作的精神状态适应新常态下对陈列艺术设计工作的新要求,这种转变在辽博市府广场新馆的陈列设计中得以实现。

  转变自行设计与外包制作、施工阶段的工作方式

  2004年,辽宁省博物馆迁入位于市政府广场东侧的新址并于当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此馆占地28900平方米,上下三层。展览使用面积8901平方米,比原馆址扩大一倍多。这时的设计部已经从原陈列部独立出来,成为专门负责陈列艺术设计的部门,通盘完成陈列艺术设计并对陈列质量、水平负责,但施工制作全部对外承包,由相关的装饰工程公司完成。设计部从繁杂的施工制作事务中解脱出来以后,更多地集中到了陈列内容的挖掘。开馆时的七个专题展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在海内外产生强烈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文博专业领域的肯定,在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的终评会上,以排位第二的优势,获得了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之一。

  此后的十年间,辽博不断推出的一系列展览中,都将陈列艺术设计体现在与主题内容的水乳交融上,力求营造展览氛围,升华陈列内容,使观众在感官和心理上都能被浓郁的展览氛围所吸引、震撼,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与思绪都集中于展览的内容中,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汲取知识,领略历史与艺术的美。这一时期,应该说在陈列艺术表现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确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无设计”境界的追求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收到明显的展览效果。但是,也就是在以本馆设计为主,以外包施工制作为辅的机制下,在追求陈列效果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以自我艺术设计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忽视了与施工制作方的合作与沟通,这在后来突然而至的社会化机制变化中,造成了极其困难的局面。

  适应新的机制变化,自觉进入不断创新的新常态

  新近落成并启动运行的新馆,比原来扩大了五倍,建设速度之快,设施之先进,现代化水平之高,实在是始料不及。当我们深入其中时,也深深地感到了与建设速度相适应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改变的必要性,即新馆陈列的艺术设计与施工、制作全部对社会招标。

  至此,上面说到的极其困难的局面就产生了。尽管我们在招标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对投标单位在大型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与施工制作的经验和能力上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但是,在中标单位进入设计阶段以后,逐渐发现其设计效果在某些细节方面与陈列内容不甚相合。于是,双方进入了反复磨合的过程。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馆方陈列艺术设计专家就加入到中标方的设计工作中,具体讲解指导修改陈列设计方案,最后,终于拿出了符合“一流陈列”的艺术设计方案,为按时开馆创造了先决条件。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适应新常态必须摆脱一包到底的观念,转变自己设计外包施工时期以我为主的工作方式。新常态下的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工作必然要在社会化运作中展开,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陈列艺术设计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与合作方一同为提高博物馆陈列质量,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而努力。

  辽博新馆是辽宁“十二五”重点文化场馆建设项目之一,建成开放以后将以创建东北最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国家级博物馆为发展目标,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功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展览为发展定位。因此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必须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努力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在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人类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辽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