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时代的博物馆文化创意
2015-03-19 11:20:47 作者:于平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已浏览次
一、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背景分析
2013 年10 月12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山东调研时指出:"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中国梦。"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文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充分释放自身研究成果,充分吸纳社会文创力量,有效开发文物价值,设计、制造文化产品(包括视觉的、体验的、阅读的、生活消费的),从而引领文化消费,跻身高端文化产业,更好地服务大众,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与传承。

(一)硬件建设基本完成
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4000 个,平均每40 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并且还在以每年100 个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大力发展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参观环境,增添现代化设施,使博物馆在硬件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博物馆发展迈向新阶段
2008 年,中央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期。2008-2011 年,全国1804 座免费开放博物馆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同时,累计举办临时展览33452 个,每馆年均举办临时展览4.64个,尤其是省级以上博物馆,年均办展数更是高达13.09 个,其中许多展览是通过馆际合作或与考古及文物收藏机构合作举办,这为博物馆发展迈向新阶段提供了条件:
一是观众数量大幅上升。免费开放以来,全国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4 亿人次,每馆比免费开放前平均增长了50%-70%,博物馆人气的增加,提供了在博物馆消费的社会条件。
二是经费得到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门票收入减少部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运转经费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20%、中部60%、西部80% 的比例进行补助,博物馆经费得到了保障,提供了博物馆运营的经济条件。
三是专业人才的储备增加。截至2013年,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39家,若按每年每校毕业50 人,每年可输出博物馆学本科人才1950 人。2011 年,首批28 家高等院校获得授权,开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首批培养258名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此算来,每年一共输出本科以上博物馆专业人才2208 人。虽然目前人才输出数量与我国博物馆数量相比仍存在差距,但博物馆专业的报考热情和招生规模正在逐年递增。本科教育若达到每年每校输出100 人,则每年可输出3900 名本科人才,基本满足每个博物馆每年引进一名人才的需求。博物馆专业人才储备的增加,提供了开展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条件。
总之,博物馆发展开始迈向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

(三)文化创意产业兴起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将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为知识产权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21 世纪世界发展最典型的时代特征,各种优秀的文化产品与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技术层出不穷,3D、4D 显示、触控等高新技术已经从昔日的神坛之上走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应用在手机、电视、电影、电脑、交通、医疗、金融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生活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日常用品和文化消费品,甚至有些文化产品已经须臾不可或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方便了公众的生活,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提高着公众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服务机构文化含量和质量的要求。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博物馆是保藏文物的重要机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当今人们享用或消费的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因此,博物馆还必须要积极开展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市场推广。这就对博物馆提出新的职能要求。
目前,我国博物馆发展已进入转型期,作为文化产品的产出地之一,博物馆发展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更要关注它的运营、发挥它的特有功能。
二、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逐渐跻身于世界博物馆大国之列。但是,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有不少差距。在面对这些对文化理解认知日益加深、科学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对文化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参观者的时候,我们的博物馆如果还是以传统的展馆、展柜、说明牌的"三合一"的平面的、传统的、呆板的方式进行展览,摆出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姿态,公众还会走进博物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我国博物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与社会契合度不高,对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研究薄弱,文物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单一,局限于出版物、陈旧的展览形式等。
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营销方面,行业内部还不能够主动借助社会机构或人才进行文物价值开发与产品制造,市场化程度低。这些问题,说明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度较低。
由此导致的结果,从社会效益角度看,博物馆蕴含的巨大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未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博物馆文化产业经营运行不畅,一些博物馆还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未形成良性循环。由此进一步导致博物馆难以聚拢社会人才,难以开展大型项目。与文化、旅游、教育等其他行业相比,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明显微弱得多,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博物馆机构的观念陈旧、封闭。近些年,博物馆过于重视硬件建设,重视文物的学术研究,忽视了当下公众文化需求和引导文化消费的研究。而在运营方面,博物馆机构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思想观念保守陈旧,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缺少运用市场手段经营博物馆的概念,不善于利用文物资源、科研成果和社会资源开发文物价值,设计文化产品。导致博物馆很少与其他行业合作,博物馆文化产品(包括视觉的、体验的、阅读的、生活消费的)单调乏味,以至于博物馆还是游离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缘,难以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化的发展。

三、有益的探索
博物馆现在不是缺观众,缺的是观众想要体验和消费的好产品。聚集社会资源,开展"跨业、跨界、跨域"的合作,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业业态,将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社会资源包括社会智力资源和社会资金资源。以北京为例,在社会智力资源方面,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的众多高校提供了社会智力资源的储备。同时,与博物馆相关的其他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如传媒、设计、艺术、高新技术等等,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政策导向与资金方面,市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从2012 年起,北京市政府设立了每年100个亿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北京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社会资本充足。
由此可知,北京有条件聚集社会资源进行文物资源的价值开发,创造、生产博物馆独特的文化产品。在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博物馆对展览设计、制造工艺、高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文化娱乐消费等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带动相关行业的提升,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下举三个例子:
1.恭王府
恭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北京现存的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 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20 世纪90 年代,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 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作为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全面对外开放。
恭王府在发展过程中,首先立足于学术研究,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2010 年起,恭王府出版了《清代王府文献资料汇编》共300 卷。同时,成立王府文化学术委员会,树起王府文化研究大旗。在专家的指导下,主动征集历史老照片和清光绪恭亲王自刊《萃锦吟》等一批填补空白的王府历史文献资料。向实现建设中国王府文化的研究中心、收藏中心、展示中心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充分研究自身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恭王府在学术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尝试。2008 年恭王府全面对外开放后,发掘了自身的"福文化"内涵,并据此开发了具有恭王府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迄今已逐渐形成完善的产品开发和销售体系。
"福文化"来源于恭王府秘云洞内珍藏的一块号称"天下第一福源"的福字石碑。这块碑已有近400 年历史,为康熙御笔。是康熙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所题,一直是大清国宝,珍藏于紫禁城内。
康熙十二年(1673 年), 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重疾,太医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时,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遂决定为祖母请福。沐浴斋戒三日后,一气呵成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15 年后,在75 岁高龄时得以善终。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乾隆时期,此碑神秘失踪。
1962 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地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总理得知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如今,每天来恭王府里请福的人络绎不绝,人人都想亲手摸一下这公认为"天下第一灵验"的福字,好"沾一沾福气"。
恭王府管理中心据此开发了一系列"福文化"纪念品,包括书画作品、明信片、贺卡、扑克牌、折扇等纸质产品,钥匙链、挂件、项链、手链、戒指等配饰,各种材质的摆件,杯、盘、碗、碟等日常陶瓷器等等,让游客能够将"福文化"带出恭王府,带到世界各地,大大扩展了"福文化"的传播广度,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算。
此外,恭王府还举办了"百福具臻--百位名家写百福"、新春"福"文化周等文化活动,配合民俗演出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亮出了恭王府以"福"文化为核心的民俗牌。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独特的文化创新,恭王府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年接待游客约300 万人次,每年上缴各项税款1000 余万元。直接创造400 余个就业岗位,并为什刹海地区创造1000 余个就业机会,带动了周围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以事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事业繁荣的工作思路。
2.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1987 年10月,位于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内,占地近2 万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北京地区石刻石雕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的石刻以大型、人文内涵丰富为主,其种类包括:各类碑碣、书法刻帖、墓志、经幢、圆雕石刻等2600 多件。该博物馆在北京的博物馆中规模较小,与全国同类型博物馆(如西安碑林博物馆、曲阜孔林等)相比藏品数量也不多。然而,博物馆立足于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每件藏品的历史价值,发掘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即藏品中有关明清帝王及皇亲贵胄的石刻资源。
在此基础上,该博物馆着手于学术成果的转化。首先,开发了拓片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拓片,即把石刻或木刻等雕刻作品上的文字、图案,利用宣纸的特性拓印下来。这种工艺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研究中国书法、历史和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该馆选择了馆藏的明清石刻"乾隆御笔诗碑"、"朱元璋书《照古腾今》石刻"、"成亲王书《兰亭序》"等精品石刻制作拓片,赢得了书法爱好者的好评和购藏。同时,博物馆还与学校合作,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制作拓片过程,了解这门工艺,也使石刻艺术得以传承。
此后,该博物馆进一步开发了4 种出版物,即《楷书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章法》、《文徵明书正气歌》、《草书要领》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墓志精选》,将书法文化和石刻艺术普及到文化爱好者中。同时,博物馆利用拓片的图文图案开发了文房用品,包括收藏级书画用墨和"正气歌文房礼品盒"。收藏墨以馆藏著名石刻拓片为蓝本,制作出雕刻了图案文字的墨块,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正气歌文房礼品盒"以文徵明书《正气歌》为蓝本,制作出包含《正气歌》册页、端石"正气歌砚"、雕漆印盒、刻铭毛笔、"正气歌松烟墨"的礼盒。
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产品,博物馆还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学校以及国内外的文博会、展销会,面向市场主动营销产品,使其文化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虽为小型博物馆,但其立足于学术研究,深入发掘每件藏品的文化内涵,把单调生涩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喜爱的文化体验空间和文化产品,真正将藏品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为有形的文化产品,使石刻艺术博物馆创新发展与参与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3.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以北京地区出土文物和民俗文物为主,在充分研究藏品的基础上,博物馆又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与社会专业机构密切合作,研发设计、制作出一批独具北京特色的优秀展览和首博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体验与消费。
2011 年7 月31 日,首都博物馆与普罗艺术、美国职业设计师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了"龙行天下"设计作品全球征集活动。该活动面向全世界设计师征集"中国龙"的新形象设计,并入选文化部"2011 国家动漫精品工程"。
2012 年2 月23 日,首都博物馆推出了以"中国龙"设计作品为主题的"'龙行天下'设计作品全球征集入围展",展出了从3241 件投稿中评选产生的100 件作品。
此外,展厅中还放置两件特别制作的音乐作品:《龙音》和《龙吟》。《龙吟》为古琴大师李祥霆在国家大剧院录制的九首古琴作品,《龙音》则汇集了采录自九龙壁、龙潭湖公园、九龙山集市、龙爪槐胡同等京城各龙迹处最能代表古都风貌的生活之音。
此次展览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物相对应,以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展陈方式对中国龙文化进行阐释及传承。
除展览外,首都博物馆还以馆藏文物为元素,与专业的设计企业(台湾汉阁设计)合作,制作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文化产品。截至2010 年,博物馆已开发近200 种各类文化产品。2010 年,首都博物馆设计制作的文化创意产品"元青花凤首扁壶系列产品"和"牛头鬲琉璃摆件",在第二届"清华工美杯"北京博物馆纪念品大赛上分获金奖和银奖。
荣获金奖的"元青花凤首扁壶系列产品"共有6 件产品组成,分别为首饰盒、像盒坠、毛衣链、耳坠、钥匙扣、茶垫,图案均来自首都博物馆馆藏器物"元青花凤首扁壶"。其产品无论在色彩、形象、工艺设计、包装等方面,既体现北京传统文化,又与现代工艺、流行时尚紧密结合,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和谐,获得观众的认同和赞赏。
2013 年,博物馆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邀请设计团队以馆藏的清代绘画《骊山避暑图》为素材,开发出鼠标垫、文件夹、化妆镜、玻璃盘等9 种文化产品。此外,还以馆藏文物的文字、图案为元素开发出保温水壶袋、帆布包、手机袋、零钱包、围巾等文化生活产品,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青睐。同时,首博每举办一个展览,都要同步设计开发衍生文化产品,配合展览作市场推广。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是首博保持文化产业生命力的方式。
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主任委员单位即设在首都博物馆。委员会成立的初衷,一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扶持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发展;二是目前许多相关政策处于空白,委员会将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研究,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目前,委员会正在利用微博、网站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共享包括设计、制作和销售上的共享。比如,各博物馆将本馆藏品中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精髓、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元素提供出来,由会员单位中的院校师生设计、制作出产品,平台上各个博物馆均可销售。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博物馆正在打破行业壁垒,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迈进。
四、结 语
经济学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任何产品要进入价值链条的高端,都必会成为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密切关联的文化产业产品,即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核心。
博物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资源、核心要素和发展动力,博物馆应当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博物馆应自觉践行"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中国梦"的光荣使命。
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在传播优秀文化、提升公民素质、引领文化消费、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方面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