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让考古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课堂
2015-01-21 13:56:40 来源:高蒙河搜狐博客 已浏览次
“考古就是挖宝?”这大概是很多人对生僻的考古学的直接印象。如何拉近考古与生活的距离?近年来,一个新概念——公众考古逐渐成为考古学界、业界共推的一种潮流。
6月14日,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联合三湘都市报等单位走进益阳兔子山遗址,举办湖南首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这是其长久以来推行的公众考古的一部分。
何谓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在推动历史文化教育方面有什么积极意义?近日,本报记者对话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
不了解考古的营业员闹乌龙:将“复旦大学考古队”写成“糊蛋烤骨大学”
都市周末: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公众考古,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广?
高蒙河:所谓公众考古就是倡导专家和公众形成科学的考古观,更好地从事、了解和支持考古事业,成为双向互动的公众考古一员。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是积极倡导考古学公众化的思想者、引领者、实践者和集大成者,作为他的考古徒孙,传承这项事业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最早开始做公众考古,缘起于1989年的夏天。当时听电台广播,播音员把铜敦这种东周古器的“敦”读成了“dun (墩)”,而文物考古的专业读法应该读“dui(对)”。于是我写了一篇《话说铜敦》给报社,既讲了什么是铜敦,又纠正了读音。没想到同事和家邻看了都很喜欢。之后,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给报刊写一些考古小品和随笔。有时一忙没空写了,编辑会来催,说有读者反映怎么没看到高老师的文章。这使我晓得了原来大家对文物考古还是不无兴趣的。
我十几年前每年带学生到三峡去考古实习,有一次买考古备品开发票,供销社的营业员还把我说的“复旦大学考古队”的抬头,写成了“糊蛋烤骨大学”。这也让我意识到推广公众考古的必要性。
让考古成果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课堂
都市周末:复旦大学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公众考古教育实践,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
高蒙河:2000年,复旦大学开始教学改革,要求每个院系都要在全校增设非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当时恰好央视在播出一个非常热的文教节目,叫做“Discovery”。我便模仿这个名字,建议把我们要开设的课的名字叫《考古发现与探索》。专业惯了的老师们就此大开玩笑,大意是不伦不类,但觉得还可以接受,上上再说吧。没想到,这个课竟然爆满,从几十人的教室换到百人教室,再后来增加到150人的规模。
都市周末:2014年4月1日,“中国考古学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成立,这对公众考古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高蒙河:2014年是中国公众考古的里程碑年、平台年和窗口年,因为自1921年中国引进了国外的现代科学意义的考古学和1979年成立中国考古学会以来,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是第一个成立的考古分支学科专业委员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考古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考古学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可以说是向公众介绍精准的考古知识、考古理念、考古价值的公共文化平台,有助于专业、学科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考古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这不但增加了考古学者、考古发现与社会公众交流与讨论的新窗口,相信今后还会敞开门扉,让考古成果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课堂。
历史从这里开始,乡愁也应该从这里开始
都市周末:这一次文化遗产日湖南考古所的活动,主题叫做“相约古城益阳,留住历史乡愁”。 为什么会选择益阳的兔子山遗址?“留住历史乡愁”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郭伟民:选择益阳,是因为去年我们在这里发掘了兔子山遗址,这个遗址作为益阳古县城、县衙的所在地,时间从战国一直持续到隋唐。遗址里出土的战国楚到三国吴的简牍,序列非常完整,涵盖了中国有简牍的各个朝代的历史。这次考古的收获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考古和文物让社会公众了解考古的成果,以及考古作为一门学科所能体现的大众魅力,这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是要向社会公众讲述益阳的历史。“益阳”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名称,作为县一级行政单位和县名,它傲然存世2300年之久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在湖南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历史是从这里开始,乡愁也应该从这里开始。
都市周末:这是湖南首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为什么会选择进校园?还有会哪些面向校园的计划?
郭伟民:校园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领导者的地方,经营着中国的未来。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校园是学生们培养身心、吸收知识、塑造人格的重要场所。人生的这个阶段,了解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里面包含了成败得失,包含了过去未来。它是文化的传统、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让年轻的学生多了解一点历史,哪怕只是历史的一些片段,对于他们的将来,也是有意义的。
帮助相关学生团体开展文物知识和考古知识的训练、开放考古工地、组织考古探险、赠送文物考古书籍、开展相关文物考古兴趣活动等都是我们面向校园的活动。
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谋划未来
都市周末:中国考古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公众考古?您个人是怎么接触这个领域的?
郭伟民:中国的考古界很早就有过公众考古的活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后来我国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还建设了考古遗址博物馆。不过,公众考古作为考古人的自觉行为,成为学术的和团体的自觉行为,则是本世纪才真正出现。
我个人的专业是史前考古学研究,很遥远和荒僻的研究方向。我曾经觉得,如果我再埋首于考古标本和坛坛罐罐中而无法出来的话,我的工作就真没有什么意义了。后来我认识到,考古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过去?因为只有研究人类的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现在和谋划未来。这使我豁然开朗,所以我积极投入和践行相关的公众考古活动,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奉献社会。
都市周末: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公众考古方面也有过很多的实践活动,您介绍一下?最打动您的故事和细节是什么?
郭伟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全国省级考古研究所中,是最早开展公众考古工作的单位之一,较早编写了公众考古读物、出版考古刊物、创建考古网站。我们和三湘华声有多年的合作,很多活动给我、给读者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最深的是在永顺县老司城开展的“走进老司城”活动。年过八旬的老者赶几十里山路来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听考古专家讲述老司城的故事;还有小学生和农妇在文物知识抢答赛中的热烈场景。我们在老司城的活动中还有给当地小学赠书和捐建图书室的一幕,小学生们看着刚刚上架的图书时那种新奇、激动和快乐的眼神,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