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折射生活方式 学者为罗布泊小河先民“看牙病”

      曾经生活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先民所遗留下的牙齿,经过学者的特殊“诊断”,可以提取出有关这些先民生产、生活的诸多信息。

      近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硕士研究生贺乐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发表了从病理学角度透视小河墓人群食品类型、饮食习惯等的研究结果。

      此项研究发现,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山西游邀组、湖北青龙泉组等对比组的古代居民,一方面说明小河人群食物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另一方面,小河先民的经济生活方式与食品构成均比较复杂,不同食物对前部和后部牙齿磨耗的程度造成了不同影响;此外,这一地区风沙肆虐的生活环境也对其牙齿磨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研究者聚焦小河墓地历年发掘中搜集的56具颅骨的上、下颌所附牙齿,对其磨耗程度和牙结石沉积情况进行了观察、统计和分析,并统计该人群的生前牙齿脱落等其他口腔疾病。他们还对小河人群的牙结石沉积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河人群的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且赖以为生的孔雀河及其支流的水质较硬。因此,小河人群形成了异常严重的牙结石。此外,小河人群两性存在上、下颌犬齿的磨耗差异,这一情况说明当时在家庭手工业方面可能存在男女分工。

      小河墓地位于孔雀河下游河谷以南,是新疆地区一处重要的早期青铜器时代墓地,距今约3500—4000年。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及其研究团队,在小河墓地出土的一根法杖上发现了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