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古城垣保护与展示模式初探

本文对西安地区各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垣遗址从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和保护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出了古城垣保护与展示的四种模式,即遗址公园模式、博物馆模式、回填复原模式、重建仿建模式。并分析了四种模式所适应的不同情况以及各自的优劣。最后提出了古城垣保护要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要坚持真实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以及整体保护、整体展示、分期实施的“动态观”。对于其他地区古城垣遗址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城垣,即城墙,是指古代城市(包括帝都、王城、郡、州、府、县城等)的内、外城周围的一种保护和防御的障壁及其附属设施(广义的城垣还应包括位于疆域边境的边界城墙,如长城)。我国的城垣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持续发展了五千多年, 从最初的聚落壕沟形式发展成了包括闭合的墙体及其附属设施如城门、城楼、角楼、瓮城、马面、敌楼、护城河(城壕)等在内的一整套较完备的保护和防御系统。城垣也是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垣的规模大小体现着城市的等级和地位。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  关于西安的建都朝代,有十朝、十三朝、十四朝、十六朝、十七朝之说等不同观点。其中,历史学家牛致功教授1993年著文论定的十三朝之说颇具影响,已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也是目前公认的、官方采用的观点。十三个朝代分别是: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憨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从西周丰镐算起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设史,作为都城的历史亦达一千一百多年,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保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不同时代、规模不一、类型各异、内涵丰富的古城垣,体现了西安地区城市发展变迁的脉络,也是我国西周、秦汉、隋唐、明清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古城垣的研究、保护、利用与展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西安地区古城垣概况

      西安地区的古城垣按时代可分为西周、秦汉、隋唐、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各时期主要的城垣遗址如下:

      1、西周时期:丰、镐二京

      西周文王于公元前1059年在沣河西岸作丰邑[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将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年,据此再按《史记•周本纪》所载相关内容来推算,文王作丰邑并迁都之年应为公元前1059年。],开启了西安地区建城、建都的历史,其后武王又于沣河东岸建立了镐京,直至公元前771年国亡,丰、镐二京作为西周的都城使用了280多年。丰镐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南约25公里的沣河两岸,从考古资料看,丰镐二京的平面布局较松散,尚未发现城垣和城门等遗址。据2012年汉昆明池的考古勘探与发掘,新发现了一条长约4000米,宽约13米,深约3米的西周时期的壕沟[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最新的考古资料。],可能与镐京有关,但在其周边暂没有发现城垣遗迹,是否为西周镐京的城壕遗址还有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的研究。丰镐遗址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开始了全面的考古工作并着手制定总体保护规划。

      2、秦汉时期:栎阳城、咸阳城、长安城

      (1)栎阳城

      栎阳城是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前383年~前350年),西汉初年也一度作为临时国都来使用(前202年~前200年),作为都城的时间共37年,东汉末年废弃。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一带,根据考古勘探和发掘,栎阳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640米。经勘探在地表1~2.4米的深处,发现南墙和西墙,东、北二墙未探出。南墙残长1640米、宽6米,残存高度0.4~0.6米。西墙残长1420米,宽8~16米。南、西墙皆夯筑而成,质地松软,夯层不清。探出三个城门址(南门一、西门二),并发掘了南门址。南门址有门道一个,长13米,宽5.5米,门址西边还有一夯土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 1985年第3期。]。

      该遗址为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现被农田和村庄所叠压,地面已无存任何城垣建筑遗迹,呈自然保存状态。目前已开始制定该遗址的总体保护规划,以期进行整体保护。

      (2)、咸阳城

      咸阳城是战国后期秦国(前350~前221)及统一六国后秦王朝(前221~前207)的都城,历时144年。秦都咸阳城遗址位于渭河北岸,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也没有发现咸阳城的城垣遗址,只发现了宫城的城墙遗址。据史载秦都咸阳至少建有咸阳宫、兰池宫、望夷宫和六国宫等。

      考古发现的咸阳宫遗址,位于今咸阳市东约15公里的窑店镇东北一带,四周有夯土城垣当属宫城城墙,现存墙基位于地面以下0.8~3.5米,夯层厚0.1~4.6米,呈东北-西南的长方形,实测周长2747米,其中,东墙复原长度426米,宽6~11米;南墙902米,基宽11~14米;西墙576米,基宽11.3~14.8米;北墙现存843米,基宽3.4~9米;墙基从地面挖槽、墙体为夯土板筑。城门仅存南门和西门各一处,南门门址距地表0.45米以下,宽7.2米;西门宽17~18米,距地表1米深。还在宫墙外发现有西城壕和北城壕,深2.4~3米,宽1.8~2.7米[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秦咸阳城遗址为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纳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予以整体保护。

      (3)、长安城

      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汉长安城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先以秦之兴乐宫为基础建成长乐宫,继而又修建了末央官。之后,于惠帝元年(前194年)始筑城墙,历时五年城墙完工。至汉武帝时,城中增建了桂宫、明光宫,又在城外以西建建章宫、在城南兴建礼制建筑明堂与辟雍等,城市规模已基本完备。长安城作为西汉的都城,一直使用了208年(前200年~公元8年)。继西汉之后又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及隋初等九个朝代皆以汉长安城为都,历经780年,其中作为都城的历史达360年。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目前保存较好,没有被现代城市建筑叠压,全部处在农田和村庄之中,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根据考古勘探发掘与实测[ 董鸿闻、刘起鹤、周建勋等:《汉长安城遗址测绘研究获得的新信息》,《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汉长安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内面积约34.4平方公里。四面城墙为板筑夯土墙,周长25014米,其中东城墙长5917米、南城墙长7453米、西城墙长4766米、北城墙长6878米,原高12米以上,现存最高处约10米,墙基宽12~16米。除东城墙外,其余三面均有曲折:西城墙受制于潏水流向;北城墙邻近渭河,受渭河南岸一级阶地北缘的制约,呈西南~东北走向;南城墙因受先建的长乐宫和未央宫之影响,呈中部外凸之状。后世附会天象,认为南、北城墙曲折如南斗、北斗的形状, 故有“斗城” 之称。四面城墙中以东、南城墙保存较为完好,西、北城墙破坏严重,西城墙被6个村庄占压,三分之二城墙段已被破坏;北城墙被9个村庄占压,六分之五城墙段已被破坏。现存地面的城墙实测长度约13251米,其中东墙4184、南墙5873、西墙1795、北墙1399米。城墙外约30米有平行的城壕环绕,城壕宽35~45米、深约3米。北城壕东段至今仍可辨识,保存较好;东城壕南段和南城壕东段原为积满污水的团结湖水库,破坏严重,现已被改造为汉城湖景区;其余部分城壕已被淤平,现状多为农田,保存较好,局部被房屋建筑叠压,保存较差。

      汉长安城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共十二座城门。从考古资料看,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8米。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毁于战火。目前保存较好的有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遗址,其余门址保存较差。根据考古资料,东南角的角楼遗址,平面略呈方形,南北残存约20米,东西约23.5米,为夯土筑成,角楼的南部和北部分别与南城墙和东城墙相连接。

      汉长安城遗址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纳入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先后对城墙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以及重要区段实施了加固和围栏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并对霸城门、西安门等经过发掘的保存较好的门址进行了覆土复原保护展示。2001~2004年,西安市政府对汉长安城西城垣和北城垣外的氵皂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2006年~2011年,又对汉长安城东城垣、南城垣外的团结水库(后易名为汉城湖)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垣遗址的外围环境。文物部门配合汉城湖的改造又对城墙东南角及东城垣等区段进行了加固保护与展示工程,凸显了汉长安城两千年的历史沧桑与巍峨雄伟的气势。总体来看,汉长安城城垣遗址的整体保护与展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已实施的保护展示项目看已很有成效,而且坚持了世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修复加固工程的可逆性与可识别性等基本理念。

      3、隋唐时期: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

      隋大兴、唐长安城为隋唐时期的都城,隋大兴城始建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代进行了增修并改名长安城,废毁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作为都城历时320余年。唐长安城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址由宫城、皇城、郭城三大部分组成,宫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的中央(大明宫位于城外东北部),各坊分布左右及皇城以南。整个都城按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其形制还为周边国家所效仿,影响深远。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为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几乎全部被西安城区所叠压。

      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36.7公里,其中,东城墙长约 7970、北城墙9570、西城墙7980 、南城墙9581 米。城垣均夯土板筑,仅城门处内外表面包砌砖壁。建国初,郭城城垣遗址的大部分曾为农田、村庄所覆盖,地下城垣基址保存尚好,现多被城市建成区所破坏叠压。今地面之上残存的城墙遗迹仅有四处:(1)北墙近玄武门西侧一段(华强路段)。今西安铁路技术职业学院西校区(自强西路133号)操场之北,华强路以西。残存城墙东西长约23 米,宽约 9.6米,残高3.9米,夯层厚8~12厘米。(2)北墙玄武门以西的一段(纸坊村段)。今西安昆仑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一分公司(自强西路297号)院内,现存东西向夯土墙体,残长约 40米、宽约10.2 米、残高3.5米,夯层厚8~12厘米。(3)西墙金光门遗址。在今莲湖区李家庄西北130米处,残存直径约10米、高约3米的夯土门墩1座。(4)南墙安化门遗址。在今雁塔区北山门口村以东约220米处,残存大小不一的两处夯土遗迹。

      根据考古勘探,郭城的城垣基址,约在地表下0.5~1.5米处,残存有不连续的夯土墙基,墙基宽12米左右,外侧有宽约9米、深约4米的城壕(护城河)。北城墙和东城墙遗址已被城市建成区完全破坏和叠压;西城墙南段与南城墙遗址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被西安市规划为 “唐城绿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陆续实施了“唐城绿带”的建设,并形成了几个遗址公园,使郭城西城墙与南城墙的局部遗址得到保护与展示。

      郭城四面城墙各三门,共十二个城门。除北面三门和西面的开远门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以南面中部的明德门最大,有5个门道,其余各门皆3个门道。明德门遗址位于今雁塔区杨家村南,为长安城郭城南面的正门,北与朱雀大街相通正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全城中轴线上。据考古发掘,明德门遗址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门墩为板筑夯土,表面包砌砖壁,门道宽约5米[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代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1期。]。

      宫城,位于城中央北端,北接禁苑,南连皇城,是唐皇室居所。原来只有太极宫(隋名大兴宫)一处,后来唐高宗又扩建了城东北龙首原上的大明宫,玄宗又将东南部“隆庆坊”扩建为兴庆宫,这样唐长安城便有了三大皇宫,号称三大内。宫城中的太极宫称“大内”或“西内”,东北的大明宫称“东内”,东南的兴庆宫称“南内”。

      宫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20.3、南北宽1492.1米。中部为太极宫,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和掖庭宫,其间有南北向的高墙相隔。宫城外垣为夯筑,墙基位于地表下0.5~1米,宽约18米。其西墙基在今西安城墙西墙北段墙下及其延长线上;南墙基在今莲湖公园南侧和光辉巷一线;北墙基(亦即郭城北墙的相应地段)在今自强路北侧约100米的东西线上;东墙基在今尚德路及其延长线上。宫城南墙现存西部的一段,位于今莲湖区西五台,墙体残长约390米、高2.5~7米、夯层厚8~12厘米。宫城北面正中为玄武门,南面正中为承天门。承天门为朝廷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之一,遗址在今莲湖公园莲池南岸。据考古资料门址仅存西侧部分,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3个门道,门道宽6.2~8.5米,门基铺石条或石板,为其他门址所未有[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东北角的禁苑中,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末毁于兵火,是唐长安城三大皇宫中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宫城,自高宗以后,一直是唐政治中心之所在。遗址平面略呈梯形,周长约7600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墙为夯土板筑,只在宫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东、西、北三面宫墙有与之平行的夹城,南墙即为郭城城墙的东段部分。四面共有11座门,南面五个门,丹凤门为正门;北面三个门,中间的玄武门与北面夹城上的重玄门对直。宫城城垣遗址中,仅有东北城角、北墙墙体、部分南墙及西墙尚有突出地面的夯土遗存;宫门遗址中,丹凤门、玄武门、重玄门尚有地面遗存;其他宫墙、宫门遗址己无地面遗存。

      大明宫遗址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 年随着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根据考古成果,对宫墙、宫门遗址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展示工程。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是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北经御道正对大明宫正殿含元殿,南通丹凤门大街。丹凤门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毁于唐末战乱。据考古发掘,丹凤门为5个门道,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整个门址基座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地表残存24米);唐代地面以下的基槽深2.2米。西墩台高于现在地面约 2 米,保存基本完整,而东墩台破坏严重。西侧三个门道保存较好,门道宽约8.5米、隔墙宽3米,城门墩台东西两侧为9.76米宽的城墙,城墙北侧紧贴着长54米、宽3.5米的马道。其大小体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正对门楼的御道宽达176米,也超过唐长安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隋唐都城中最宽的南北大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7期。]。

      丹凤门遗址的保护采用了建馆保护的模式,博物馆已于2010年10月随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同正式对公众开放。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内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与兄弟五人的住宅,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始作宫,后多次扩建,为唐玄宗听政及与杨贵妃长期居住之所。其北与太极宫、大明宫,南与曲江池均有夹道相通。经发掘,兴庆宫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周长4660米,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夯筑土墙,西、北面墙基宽5米左右;东墙基宽6米;南墙为内、外相距20米的两重墙。四面设门,兴庆门为正门,在西墙偏北部,东门为初阳门据考古探测东西长16.5米、南北宽23.5米。兴庆宫遗址为陕西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沿用当年的池、堂、楼、亭方位和名称在原址上设计修建了兴庆宫公园。

      皇城,亦名子城,北隔横街与宫城相接,是中央百官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的所在。遗址在今西安城内西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1834.6米、东西长2820.3米,周长9.2公里。北面无墙,东、西墙为宫城东、西墙之南延伸,东墙在今开通巷东侧一线,西、南面墙被包含于明西安城西、南墙内,墙基宽约18米。三面城墙共设七门,南面三门(含光、朱雀、安上),东、西各二门。朱雀门为正门,北对宫城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城墙为夯土板筑,城门处内外包砌砖壁。

      含光门为唐皇城南墙西侧的一个门,遗址叠压于明西安城墙内。1986年配合城墙整修,发现了包夹于明城墙里的隋唐皇城城墙遗址。据考古资料,含光门遗址呈长方形,门墩东西长37.4米、南北宽19.6米,3个门道,中间的略宽5.72米、两侧的稍窄5.35米,门道之间的隔墙厚度均为3.07米,尚存东、西隔墙残高为7.95米和1米。门址为夯土板筑,现存最高处8.2米, 其外包砌砖壁。各门道内两侧均有排列整齐的柱础,还有排叉柱被焚的遗迹,据此推测城门应为“骑楼式”建筑,不同于后代的拱券式城门。从发掘知,唐以后只留东门道通行,元代已将含光门封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马得志):《唐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2004 年,在含光门遗址又发现了包含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五个时期夯土层的一处城墙地层结构断面。这一考古地层的剖面,纵贯了从隋代至今1400多年的历史,是西安城墙历史变迁的一个见证和缩影,在中国现存城墙遗存中也是唯一的[ 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联合考古调查组:《舍光门段明城断面考古调查报告》,《文博》2006年3期。]。除此之外,还发现一处隋唐皇城城墙下部的过水涵洞,涵洞为砖券结构,自南向北流水还专设带栅水门以防范外人从涵洞进入皇城禁区[  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联合考古调查组:《隋唐皇城含光门西过水涵洞遗址考古调查报告》,《文博》2006年4期。]。为保护这一考古遗址,2006~2008年建设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唐末长安城被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便于驻扎防守,放弃了郭城和宫城,只对皇城略加修葺改建,利用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城垣,北以原宫城南垣为墙,封闭了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南面留有含光门和安上门,东为景风门,西为顺义门,并新开了玄武门,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史称 “新城”。 历经五代、宋、金、元,城垣规模并无改变,直到明初改为西安城并扩建。

      4、明清时期:西安城墙、佛坪厅

      唐代以后,政治中心东移,西安不再是都城,而是作为区域中心的王城、府城,从此一直是我国西北的中心城市,也是各王朝镇抚西北及控扼西南的军事重镇。

      (1)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位于今西安市中心区,建于明洪武初年(1370~137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垣建筑和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元代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始有 “西安”之名。明西安府城是在元奉元路城,实际上就是在唐末韩建改造后的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明西安城,沿用了唐皇城的西墙和南墙,并把西墙向北延长了800多米,把南墙向东延长了1400多米,再重新修筑北城墙和东城墙,扩建后比原来的面积增加了约三分之一。明西安城,为内外两重,内城为秦王府城处于大城内的东北部。秦王府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外为夯筑土墙,内为砖表土心墙,故亦称内城为砖城,环砖城一周有护城河,现存遗迹宽15米。今西安新城广场和陕西省政府一带尚有数段秦王府城城墙遗存。经实测秦王府城东西427米,南北731米,周长2316米,现存最完整处高10.3米,上宽5.4米,下宽10.5米。

      秦王府城外即为大城墙,大城墙为土筑城垣,四面各开一门,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闸楼(谯楼)”三重构成,在箭楼与城楼之间左右两侧以城墙连接构成了瓮城,其外筑羊马城。护城河外侧有护卫桥头的月城,月城以外还有关城(郭城),所谓“城三重、壕三重、楼三重”。城墙高大厚重,自身的结构也更加完善,四角有角楼,城墙上还有敌楼98座、女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了一个庞大、坚固、严密的城防体系,也是古代城墙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明清时期对城墙进行过数十次维修,最大规模的整修有两次:一次为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城墙外壁和顶面包砌了青砖,同时疏浚城河。另一次为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对城墙宽度和高度进行了统一,并在外壁增砌了三至五层包砖、墙基通砌石条、墙顶部两边增建雨水槽等改善了排水系统,又引龙首、通济二渠注入城河。毕沅所修城墙墙体、城上建筑设施及四门瓮城等大部分保留至今。

      经明清两代修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东西长4.2、南北宽2.65公里,周长13.7公里,城内面积11.5平方公里。城墙内侧有环城马道,外侧有宽22~38米、深15~18米的护城河。

      西安城墙为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3年以来,西安市政府陆续实施了加固维修墙体、连接城墙豁口、修复城楼、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带,营建环城公园、打通内外环城路等一系列工程,直到2004年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连接工程的竣工,标志着西安城墙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全面整修的完成。西安城墙融街、墙、园、林、河、路五位一体的保护新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安城墙已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安城墙在保护中大规模的修复和复建虽然坚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但也存在现代干预手段过多、可识别性与可逆性较差、复建段与城墙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等问题。

      (2)、清佛坪厅(周至老县城)

      佛坪厅故城位于秦岭南麓太白山东岭下古傥骆道的一侧即今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距今西安市约185公里。佛坪厅故城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民国二年(1913)改为县治,民国十五年(1926)县治迁至袁家庄(今佛坪县政府所在地),之后故城渐废。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现存四面城墙基本完整,周长约1198米,其中南墙约390米,东墙约235米,北墙约340米,西墙约232米。城墙墙基为汉白玉石条砌筑,墙体白灰沙土混合夯筑,内外表面皆垒砌大卵石,城墙底宽约6.1米,顶宽约3.1米,残高4.5~6米不等。城墙西、南、东三面各设城门一座,均为汉白玉条基,内夯土筑,外包砌青砖,券洞状城门,门上原有谯楼,现已无存。西门丰乐门保存较好,东门景阳门和南门延薰门部分塌毁,后经维修。北门未建成便已废弃,今无存。佛坪厅为2003年公布的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安地区古代城垣的保护与展示模式

      如上所述,西安地区的古城垣不仅历史延续长,序列性强,而且类型多样。按城垣材质,可分为夯土墙(秦汉、隋唐城墙)、砖表土心(明西安城)、石表土心(清佛坪厅)三种。按保存状况也可分三类:第一类为地上遗址,即地面之上现存的城垣本体;第二类为地下遗址,即经考古勘探或发掘证明现存于地下的城垣基址;第三类为按历史上城垣的走向和范围,曾经存在的但现在经考古勘探地下已无存或未探明的城垣遗址。西安也是我国较早开始对古代城垣遗址进行全面保护的城市之一,从其保护实践看,采取的保护与展示模式主要有:

      1、遗址公园模式

      这是对城垣遗址及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模式。西安城墙的环城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即属此类。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普遍采取的一种大遗址保护模式,兼顾了遗址保护与利用、城市建设、环境、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模式以遗址本身及其环境为保护和展示的内容,通过公园的建设不仅保护了遗址本体,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从某种程度上也似乎解决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西安古城垣的保护实践看,遗址公园这一模式还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环城公园

      主要是针对城垣遗址的轮廓、城壕等外部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展示。如西安明城墙外的环城公园虽然没有以城墙本体为主体,只是利用城墙外围的空间建设的城市公园,然而客观上保护了遗址的环境,凸显了城墙的整体轮廓,因而可以看作是早期的遗址公园。

      (2)城市绿带

      为适应城墙线性遗址的空间特点,可从规划入手先以城市绿地的形式从土地性质上对城墙遗址予以保护,然后再结合城市建设以遗址公园等模式实施整体或局部的保护与展示。西安唐长安城城垣遗址的保护即是如此。在西安市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沿唐外郭城城垣走向在西南郊、南郊规划总长约17公里、宽约100米的城市公共绿地即 “唐城绿带”,以保护城垣遗址凸显唐城轮廓。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建设的推动下,相继在“唐城绿带”上建设了明德社区段、高新区段、曲江新区段以及西安牡丹苑等四个城墙遗址公园。然而,由于“唐城绿带”横跨各个不同的行政管区,没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统一的建设设计和遗址保护展示方案,各区段、各开发区便各自为政,使遗址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展示效果大相径庭。如明德社区段城墙遗址公园和牡丹苑唐城绿带,皆未经考古发掘,并没有对地下的唐城墙遗址进行保护和标识,实际上是借唐城墙遗址之地,建设了一处城市绿地公园。明德社区段城墙遗址公园还在唐城墙遗址之上砌筑了一段仿自明西安城墙的砖城墙,更是向公众传递了错误的的历史信息。曲江新区唐城墙遗址公园对城墙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内容也非常少,实际上是一处唐文化主题公园,其中还出现了多处与历史、考古信息相悖的设计。高新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比较名副其实,首先经过了全面的考古工作,对发掘出的唐延平门基址采取覆土回填的保护措施后在原址上方又实施了复原展示。还采用卵石、植被、雕塑等多种标识手法展示了护城河、城门、顺城路和里坊等。实现了遗址保护展示与现代城市绿地的两大功能。

      (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考古遗址公园是遗址公园的延伸和发展,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有利于揭示遗址价值,实现整体保护,突出城市特色,改善环境与民生。

      大明宫的城垣遗址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已得到了整体的保护与展示。如对南宫墙段的兴安门、建福门、望仙门遗址采用原址回填、覆土覆盖的保护措施,又用夯土砌筑、外部包砖、城台标示的手法,展示宫门的墩台、门道的位置、形制和尺度等。对宫墙遗址总体采用覆土覆盖的原址保护方式,局部以玻璃覆罩保护展示。

      遗址公园的模式在西安城墙遗址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障遗址安全、维护遗址环境、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效益,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市民生活、旅游观光乃至周边城区发展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博物馆模式:

      是指对于尚存地面不适合露天保护而又具有展示必要的重要遗迹,或是针对地下考古发现的重要遗址而采用的修建保护厅棚或建设博物馆的保护与展示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为了保护展示地下的考古遗迹,在其上建立保护展示厅棚,厅棚建筑主要起防护作用,外形无特殊功能。另一种是,既要保护地下的遗址原状,又要使地上的场馆建筑具有特殊的外形及功能。

      如: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展馆以可逆的轻型钢结构为建筑主体,外形采用仿唐城门楼的形式,将整个丹凤门考古遗址全部覆罩于内。对地下考古遗址采取露明保护,又在地面之上模拟仿建了遗址缺失的部分。既完整、原真地保护了地下考古遗址,又展示了唐代皇宫正门的型制、尺度、造型特色以及雄伟壮观的气势。再如: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采取了仿城墙建筑并与城墙相连的形式,利用明城墙墙内空间作为遗址展示厅,露明保护展示了考古发掘出的唐含光门遗址、涵洞遗址以及包含了隋唐至近现代五个时期文化层的城墙断面等,既保护了隋唐时期的城门遗址,也保持了明清城墙的完整性,体现了唐城墙与明城墙的历史叠压关系,外形上看又恢复了明清城墙的原貌。

      这两例皆遵循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遗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理念,堪称城墙门址博物馆的典范之作。

      3、回填复原模式:

      主要是针对考古发掘出的城垣遗址采取覆土回填的措施后,在原址上,采用或仿照原材料、原工艺按考古遗址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原状进行复制、复原展示。一般在地面不再覆棚,属露天展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完好地保存了地下遗存,又再现了地下遗址的原状,避免了开挖展示带来的破坏,比较适合原有地面构筑物已破坏仅存地下基址的情况。如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的保护展示以及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西安门遗址的保护展示。

      4、重建仿建模式:

      主要是针对已破坏的城垣古建筑或相对独立的部分,如城门、城楼、箭楼、马道等,进行重建或仿建,以恢复当年标志性的建筑等。如,西安城墙复原或重建了已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魁星楼等,使明清城墙的历史原貌得以重现。唐大明宫的部分宫墙,也采用了这种模式以轻型钢结构材料模拟仿建了局部的夯土城墙。目前对这种模式的保护展示还存在有较多争议。

      目前,西安已初步形成了以明城墙及隋唐长安城外郭城为基本骨架的城垣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总结其经验得失,给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对城垣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要在保护遗址本体安全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城市历史格局的保护与显现。为此,应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要把古城垣保护纳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之中;二是坚持真实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三是坚持整体、动态的保护理念,即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动态观”。西安地区古代城垣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古城垣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与借鉴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