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神祇图》帛画中的独角兽——麒麟残片

      1990年,笔者首次在《考古》当年第十期发表《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之后,李学勤、李零、陈松长、李家浩、李建毛、连劭名、饶宗颐、胡文辉、杨琳、黄盛璋等专家学者先后撰文研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于当年笔者文中所引用帛画图文是根据修复后裱装的帛画原件绘制,由于裱装时图形残缺与错位,因而给研究者带来许多困惑,笔者曾补绘复原图,但亦有不妥之处。最近发现曾经遗漏的图形中还有“独角兽”残片,今补上,并根据原图水印痕,重新定位绘制复原图,并试作浅释如下:

 

      图形定位概况

 

      该图右侧有题铭一行:“承弓禹□行衣仓白含莫敢我乡百兵莫敢我狂谓不诚北斗为正即左右各吉口径行毋顾祝□某今日月□□”等字样。

 

      该图除右侧题铭外,其余图形似以三条巨龙作为纽带,大致组合成三组。

 

      第一组 主要神祇

 

      正中上方绘一黄首黑身飞龙,承托“太一”、“社神”向九天扶摇直上。“太一”处残存文字两行:“太一将行,何□神从之”。“社神”通体赤红,着黑色短裤,目圆睁,八字形腮须,头戴曲角,胸侧书一“社”字。

 

      第二组 其他众神

 

      “太一”的右侧书“雷公”。此处残留侧身前望者残片。“太一”的左侧书“雨师火风雨□从者死,当□□其……”等字样,以及双眼圆睁,头戴“凹”形帽的头部残块。右角处绘一“独角兽”,似作翻滚状。

 

      “社神”图的下方“飞龙”两侧,自右至左绘四大武将。

 

      其一:通体赤红,圆眼、八字腮须、黑衣红裙、赤足、头戴“山”字形尖帽,举左手,垂右臂,右侧书“武弟子百刃毋敢起、独行莫……”。

 

      其二:红脸、浓眉、圆眼、大口喧叫、八字形腮须、红衣短裙、赤足、头戴“山”字形尖帽,左手举双刃长钗,垂右臂,右侧书“我有百兵毋动……乐□”。

 

      其三:通体浅黄,上身呈浅灰色,上身饰点状和圆斑,“凹”字头顶,戴曲角、双眼圆睁,八字形腮须、双手持长柄砍刀。

 

      第三组:双龙祈福

 

      右侧绘红头黄身的翔龙,瞪眼作喧叫状,胸前绘红色香炉,左侧书“黄龙持炉”,象征烟火冲天。左侧绘黄头,黑身翔龙,瞪眼,作喧叫状,胸前捧钟状物,右侧书“青龙奉(捧)容(镛)”。“容”与“镛”同音相通。《说文·金部》“镛,大钟谓之镛”,“捧镛”象征“鸣金”,双龙托举神祇遨游。双龙焚香鸣金的场面,类似兵家战前的祈祷仪式。

 

      诸神浅释

 

      该图虽然残缺,但大部分神祇均有名称或图形可考,其主要神祇有“太一”、“社神”、“雷公”、“雨师”、“黄龙”和“麒麟”。

 

      太一

 

      “太一”或作“泰一”。《史记·封神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天子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社神

 

      《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

 

      注:“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偏敬,封五土为社,左氏说,共工为后土,后土为社。”

 

      雷公

 

      《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宋王铚《云仙杂记·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雨师

 

      “雨师”亦称“屏翳”“玄冥”。《韩非子·十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雨师、风伯、蚩尤均黄帝之属神。

 

      黄龙

 

      “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麒麟

 

      《说文·鹿部》:“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段注:“今依《初学记》、《公羊传》曰:‘麟者,仁兽也’”。何注:“状如麇,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谓仁兽也。”

 

      汉代铜镜中经常出现姿态各异的麒麟。《礼记·礼运》中称“麟、凤、龟、龙”为四灵。而“五灵”之说则见于《礼纬·稽命征》:“古者五灵配五方:龙木也,凤火也,麟地也。”汉代镜中不仅出现形形色色姿态各异的“独角兽”(麒麟),而且还出现仙人骑麟的图像。

 

      《神祇图》中麒麟的出现,加深了我们对该图丰富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该图是一幅具有巫术性质的辟邪驱灾、祈祷降福的挂图。

 

      据《马王堆二、三号汉墓》介绍:“墓主人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龄在30到40岁之间”,他是一位带兵的将领。墓中出土的十多万字的帛书,其中天文、历法、五行、杂占是兵书的范围;《老子》甲本卷后第三篇是关于攻战守御的书,《老子》乙本前面的《十六经》主要讲的是兵,讲黄帝擒蚩尤的故事,看来死者生前是位爱好兵法和熟知用兵的人。此外墓中帛画的《仪仗图》和《驻军图》也与墓主人军事生活有关,而《神祇图》则属于兵家军中祭祀有关的挂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