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自良渚文化遗存被发现至今,已有几十年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掀起过一次关于玉琮研究的热潮,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玉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一些难以解释和尚未在学界达成共识的问题也随着研究和探讨的深入,不断显现出来。笔者在这里将尝试对各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整理和综述,并对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略抒浅见,提出问题,以期日后的细致研究。
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从良渚玉琮的源流、形制、纹饰以及用途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一、玉琮源流的探索
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很多学者比较倾向于琮源于镯之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提出琮源于镯;王巍先生将宽短型琮与高长型琮分别称为A型、B型,确定A型源于镯,而B型起源“暂且存疑”[1];邓淑苹女士曾综合良渚玉琮资料排比研究,推测琮源于镯,认为其发展为外方内圆的同时,又发展了上下堆叠,层累加高的过程。臧振先生认为这确实“弄清了高长型和宽短型琮之间的渊源关系”,但对其“层累加高的心理动因”[2]提出疑问。杨建芳认为琮起源于镯,对其内圆外方的解释为:“内圆”是承袭了镯的特点,“外方”是为了使琮外侧长方凸起上的纹饰取得浮雕立体效果,而将弧面改变为折角的结果。笔者有些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从还要留有短射呢?为何外侧长方凸起不贯穿整个琮身呢?周南泉先生认为“手镯演变说”存在问题,原因是“手镯不仅女性用,一些资料表明,男性墓中也有。”对于镯这种纯圆筒形器变为方柱形器提出疑问[3]。
还有一种关于琮源于“玉管形佩”(即玩玉家们所说的子)的说法。日本学者那志良氏在《玉器通释》中认为琮是较小的玏子的扩大。这里就有了两个令人置疑的问题:琮与玏子的尺寸相差很大,既是琮由玏子发展而来,却至今没有发现过渡尺寸的琮;玏子自身的功能又是什么?当然,还有玏子由琮缩小而来的说法[4]。同样地上述两个难以解释的问题使得人们对琮与玏子的渊源关系的研究仍尚不明朗。
车广锦先生认为琮起源于图腾柱。他从琮的发展阶段来分析,认为早期的琮纹饰为兽面纹,处于图腾崇拜阶段;中期的琮纹饰为组合纹(人类神像与图腾神像),处于图腾崇拜和人类神像崇拜阶段;晚期的琮纹饰为人面纹,处于人类神崇拜阶段。后来,只作为氏族神圣标志的图腾柱逐渐消失,但玉琮却独立发展为整个良渚文化的神圣标志[5]。
还有关于原始先民的“天圆地方说”的,认为琮源于原始人的宇宙观念。原始人把“天圆地方”的观点表现在玉琮上。张光直先生认为琮为巫师贯通天地的神器[6]。而笔者认为,单从“天圆地方”的观念出发,并不合适。据研究资料显示,原始人宇宙观中的“天圆”是像一口锅一样罩在“地方”上,这说明原始人的观念中,天要大于地。但为何表现在玉琮上时,却成了外方内圆——“天圆”竟比“地方”小了?如若原始人要是真的要在玉琮上表现其宇宙观念,那么玉琮的形制应该是“外圆内方”。显然这一点是应该置疑的。
本文较为认同凌纯声先生的“琮象征女阴与男根,代表最原始的祖先崇拜的性器对象”的说法[7]。因为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情况下,原始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职责是种族的延续,生殖崇拜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精神崇拜。但何以象征女阴和男根,本文则认为可以用生殖崇拜的表征与“天圆地方说”来综合对琮外方内圆形制的源流进行解释。“内圆”表天,属阳性,“外方”表地,属阴性。琮为阴阳的合体,从生殖方面看即为男女交合时的表征,与瑞典学者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的“祖”之函说有相通之义。而琮身上的各种神圣的图案可以理解为生殖崇拜的产物,即掌管生殖的神像或神兽。当然,这种观点的前提是此时人们已有了天地阴阳的观念。
责任编辑:泽恩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