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古汞矿遗址调查 秦陵地宫水银源地谜团望解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在洞内进行前期调查。

秦陵地宫水银来源地谜团有望解开

记者从安康市有关部门获悉,旬阳县古汞矿遗址前期调查工作于近日正式启动。考古专家将对旬阳古汞矿的分布范围、开掘年代、历史和研究价值进行初步确认,并为下一步深入考证作出判断和前期准备。

据了解,此次考古专家调查的古汞矿遗址位于旬阳县东北部公馆、竹筒相接的大小青铜沟一带,主矿区范围4~5公里,中心地区距旬阳县城120公里。省考古研究院专家丁岩、杨岐黄在当地文物部门和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有关专家的陪同下,详细考察了小河镇青铜沟三座古汞矿洞。由于旬阳古汞矿洞在旬阳县红军镇也有较大分布,此次前期调查工作将持续一段时间。

专家们考察的首个古汞矿洞被当地群众称为“明洞”,位于海拔1300余米的宋家沟山顶部,由于植被茂盛,加之常年人迹罕至,山势陡峭,荆棘阻道,考察组一行攀爬约4个小时方才到达。“明洞”洞口约10米见方,洞内小洞遍布,有的深不见底,有的蜿蜒相通,烟熏火烤痕迹明显。考古专家在现场进行了“GPS”定位,并采集了铁器、陶器、瓷器、竹尺、火烧土、矿石燃烧物等标本以备后期鉴定。据了解,此次前期调查结束后,省考古研究院将制定科学详细的旬阳古汞矿遗址调查方案,争取尽快实施。

旬阳县境内汞矿资源丰富,采矿炼矿历史悠久,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陕西兴安州洵阳县有水银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有山洞,产水银、朱砂。”可见至迟在明代时,公馆汞矿即已被发现和开采。乾隆四十八年《重修洵阳县志&<2539;山川志》中记载“水银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南临蜀河,北连鹘岭,有朱砂、水银洞三处。今封闭。&#8221;从当地现存碑石资料看,当时虽称封闭,但民间仍在开采。关于公馆古汞矿开采的最早时间,文献虽然失载,但从文物调查所获资料判断,可能在唐宋时期,也许还要更早一些。此前,有考古界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地宫中的部分水银有可能采自旬阳古汞矿,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一疑问有望被解开。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