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拍“圆明园流失文物”唤醒什么?
11月3日,英国邦瀚斯拍卖行发表声明称,为避免加剧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持有者决定收回藏品,不参与拍卖。这是自2010年圆明园在罹难150周年之际向全球发出抵制圆明园流失文物拍卖的倡议书以来,圆明园流失文物首次在海外被撤拍。(《北京青年报》11月4日)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过,圆明园有两个150年,第一个150年尽享风光,用世界上任何语言赞美它也不为过;而第二个150年,它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耻辱写得清清楚楚,让国人不忍回忆。这次,两件圆明园文物撤拍,它让我们再次重温祖先文明荣光并咀嚼屈辱,也让我们知晓流失海外的150万件圆明园文物中的这两件:“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给我印象最深。那么,如何让圆明园文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长宜子孙呢?
有网友说,从英法联军当年明火执仗的抢掠,到现在声称不想冒犯,其反差何其之大,也佐证了中国的日益强盛。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我们流失的海外文物实在太多,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枫丹白露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处,都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圆明园文物只是其中一部分。无论动用国家财政还是民间资金回购,都无法买回所有的海外遗珍。何况,这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强盗抢走了咱家的东西,如今又要动用重金从其子孙手中买回,这好比又被抢了一次。
我以为,我们应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包括依据国际法和双边协定等手段;其次,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应运用道德感召力,力促他国及其国民从“不想冒犯”到“主动归还”,这方面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2010年10月18日,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举行。圆明园管理处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新西兰一个家族在活动现场向中方捐赠了一对流散海外的小瓷瓶,这也是英法联军后裔首次向中国捐赠文物。
所有看过这条新闻的人无不动容,这位新西兰女士现场流泪,她说:“先祖曾是把英国国旗插上塘沽炮台3人中的一人,并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多年来,家族成员总想将文物归还中国,并真诚道歉。”
追索文物的过程无疑会很漫长,恐怕不止一个150年。圆明园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流失的海外遗珍或许有助于我们“长点记性”, 矫正我们 “善于遗忘”的基因。
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都是逢朝代兴而文化灿,遇衰世而文物遭劫,我们何不把追索每一件海外遗珍的过程,当做一粒促使我们勿忘国耻、反思伤痛的沙粒,而作为母体的蚌就好比中华文明,她磨砺越多,珍珠愈亮,就越可能长宜子孙、光照万代。
历史的伤痛提醒着我们备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在追索圆明园文物的同时,我们更要好好保护现有文物和文化遗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