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信札声言不辞清华校董

今年亮相匡时秋拍的“梁启超重要档案“当中,史称清华“四大导师”之首的梁启超亲笔证实了任公与清华的深厚文缘,他在清华演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为清华校训。在最近公开的写给弟弟梁启勋的240余通信札中,有近十通信札都言及“清华”,其中明言宁可抱病忍痛,亦不辞清华校董的决心。

1925年秋,梁启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导师,每星期除两天在城内理事外,其他时日都在清华。他积极谋划清华改制大学后的发展方向,把主要精力投入于编写讲义、授课、指导学生治学途径与研究方法,讲授儒家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并关注国际国内时势上去,著有《欧洲战争史》等为师生讲授。他尽可能谢绝一般性社会事务,专注清华的教学研究。1925年9月30日,他在《晨报》刊出《告访客启事》:“鄙人在清华学校每日上午皆有讲课,城内亲友乞勿以其时见访,致徒劳远涉,不克拱迓。又下午亦忙于著述,见访者如非有特别事故,请以坐谈十五分钟为度。诸乞原谅。”

北伐期间,梁启超因为便血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梁启勋等亲友担心此时正在清华任教的梁启超,希望他能早日回天津避祸,他却仍“未可定也“,在1926年3月20日的信中写道:“郊外民房悉被军队侵占(清华成了西郊避难所),百物掳掠殆尽。恐数日后校中便绝粮,或须全家就食城中,或须返津。”其时梁启超手术刚愈,病情还在反复。但他仍坚积极乐观坚持于清华执教。   

1927年7月梁启超辞储才馆职务,但仍愿意担任清华大学校董:“摆脱百事,独于清华不能无眷眷,董事会之设,实多年来校中师生所奔走呼号。”可见其对清华校董一职的珍视,

清华国学研究院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四年(1925-1929),但是“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却作为一代学术大师昭垂千古。他们为我国培养造就了整整一代国学人才,不少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等。这与梁启超开风气之先,殚精竭力扑在教学上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对清华情感深厚,任职期间对清华学校各方面都做了展望和建议,无私地将自己的资源、人脉与名望分享给了清华园。今次展现的信札中有不少使用“清华学校”的信笺纸,为研究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提供了极好的资料,展现出梁启超作为学者的可贵人生。

为了弘扬梁任公的精神,纪念梁启超对于清华大学的贡献,北京匡时将联合清华大学国学院于10-11月间举办主题为“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的纪念活动。“南长街54号”梁氏重要档案特展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展览日期从10月25日持续到30日。除将展出梁启超与民国风云人物、历史大事相关的信札以及梁启超重要学术著作手稿外,还将有不少与清华大学历史密切相关的信札档案亮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

名称:梁启超致梁启勋信札一通

数量:3纸

时间:1927年8月3日   

著录: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p74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内容梗概:1927年7月北京政府由直系军阀控制后,由潘复组建内阁由姚震担任司法总长,因此为司法储才馆制定了新的章程,新章程内容涉及诸多限制和经费的裁撤,梁启超已辞储才馆职务,但仍愿意担任清华大学担任校董,因为清华校董事会的设立来之不易。梁思永已经回国,梁启超安排其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马衡、国学大师陈寅恪等文博界前辈相识。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