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剖析古建保护乱象:重形式结果轻文化精神

【乱象一】

大拆大建,古建夷平盖房产

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大拆大建主要是由于内地城市间的恶性经济竞争关系导致的,城际之间的发展模式雷同和产业同质化,致使城市只好在规模上扩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中国城市竞争空间太小,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

【乱象二】

拆旧换新,推倒又建复制品

贾倍思(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拆旧换新可能弥补古建筑部分遗失的风貌,但这种弥补只是形式,缺乏实质。单纯的模仿形式不是传承。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在于外表的硬件,更关键的是软件,如工匠、手工艺等。

朱竞翔:拆旧换新不能弥补古建筑被拆带来的遗恨,因为每次重建都降低了古建筑的原创能力,这种精神的缺失使得建筑物逐渐失去原意。

【乱象三】

疏于保护,建筑文化被轻视

贾倍思:疏于保护不仅仅是文保单位的责任,而应是每一个决策者的责任。决策者首先要转变一个错误的观念,即不把建筑当做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古建筑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形式。决策者应树立对建筑文化的自信。

朱竞翔:应加强专业人士管理能力。比如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它是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另外,在处理古建筑保护时,也应加强专业人士与社会人士的良性互动。

【乱象四】

过度开发,只把古建当商品

贾倍思:过度开发的问题在政策层面上是可以解决的,但如何做好保育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现在古建筑保育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投入少,国家用于古建筑保育的资金不足;二是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育缺乏规划,城市规划时很少愿意去考虑古建筑的问题,只把古建当做商品。对于占地面积并不大的古建筑而言,如果合理规划实际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