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在清明前夕的“寒食节”
溯源:那个抱树被烧死的忠臣孝子
可以说,仲春时节的第一个大节日就是寒食节,它也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意为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最初作为节日时,要禁烟禁火,无论民间官府,只吃冷食。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鸡、放风筝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后世历代文人墨客追悯昔贤,也写出了数以千计的与寒食有关的诗歌。其实上述的故事是否属实已无关紧要,它充分表达了清廉谦退的道德情操,符合“人能弘道”的中国人文精神,于是博得汉代人士的一再表彰,并在民间备受崇信。人民要表达对介子推精神的纪念,需要将这种情怀落到一个实处。便利用了“禁火”的古俗;正如为纪念屈原精神而利用了龙舟竞渡古俗一样。
请客:端上来一碗桃花粥
如此一来,在有关寒食节的风俗中,上古时代孑遗的“禁烟、改火”仪式就首当其冲了。从介之推故事流传以后,在民间寒食禁烟就蔚然成风。禁烟时间的长短几经变化,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稍减。不过唐宋时期寒食禁烟被当成了大事,连皇室贵族都不得例外。如韩翃《寒食》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证明。有必要说一下改火,这个实际上为钻木取火的节俗很是有一套规则,按时间分为: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史料显示,改火仪式自上古时代产生,至少到宋代宫中仍有流传。
因为禁火,这几天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在节前,民间就准备了各种各样可供冷食的食品。隋唐时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应该首推用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了。
在唐代民间,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最富诗意最令人青睐的食品要算桃花粥了。即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另外,像蒸青白团子、煮鸡蛋、寒食饼面(浆)、枣饼、春酒、嫩柳叶拌豆腐等等这些寒食节留下的特色食俗,截至今日在我省民间还时能看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