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妆饰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要求稳定的政治趋势。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度。汉代则“承秦制,多因其旧”。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随后汉武帝的杰出统治,不仅在政治方面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在文化方面还加强了上层建筑的创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有助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而且在军事上,打败了北边的强敌匈奴,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使中国的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也使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与繁盛。可以说,从秦始皇开始统一的中国,到汉朝才确实巩固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想见,由于政治与文化上的统一,在化妆与发式方面虽然未必有统一的定制,但中原与变夷之间的明显差距当不复存在。
一、化妆
我们知道,在周代,人们就已用脂、泽、粉、黛来化妆了。然而,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三中却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学者们多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但笔者认为,宋人距周的时间总是比我们要近的,作为学者,高承也不会没有看过《诗经》和《楚辞》,他之所以这样写,不会没有他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周代的“粉白黛黑”多属索妆,彩妆在当时受观念的影响和化妆品制作工艺的影响,并不盛行。而秦始皇宫中的“红妆翠眉”则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从而开启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面妆风潮。这就使周代的仅仅“粉白黛黑”,擦点头油,抹些面脂的简单面妆显得黯然无色,仿若根本就称不上算是化妆。我想这便是高承的初衷了。
由于秦朝的历史很短.仅仅15年。并且实行了法家的严刑峻法,把法家的功利主义与专制主义结合在一起,使得人民生活在极其残酷的压迫之下。因此,当时的劳动妇女对于化妆当是无暇顾及的,在文献中也很少有记载。惟有宫中的殡妃,生活优越,需整日妆扮以侍奉君主,才有化妆的可能。《事物纪原》中的“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一句,便可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化妆是以浓艳为美的。
二、发式
在发式方面,秦俑的头发都是长发,复杂多样的发式均是用长发梳编而成,这和秦人蓄留全发的习俗是分不开的。秦人尊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对发须极为珍惜,爱护备至。秦代的法律明确规定,损伤他人的发须属犯罪行为,违者要处以刑罚。云梦秦简《法律问答》记载了几条保护发须的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读来颇为有趣,具体内容是:(1)拔落他人的头发,如果被拔的一方有明显感觉,即可追究对方刑事责任。(2)父亲擅自剃掉嫡长子的发须,为父者应定罪处罚;主人也不得随意损伤奴牌的发须。(3)士卒二人拔剑斗殴,一人将对方的发髻用剑砍掉,应“完为城旦”,即判处四年徒刑。(4)有人与他人打架斗殴,将对方捆绑起来并拔光了其胡须眉毛,亦应处“城旦”之刑。如此郑重地把保护头发列入法律文书,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秦人不仅爱护头发,对头发的梳理也是异常精心的。而且,从秦俑的发式中,还可以明显地区分出秦俑不同的兵种、身份和等级高低,充分反映出秦人军纪的严明和高度的写实主义精神。
汉朝总结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针,与民休养生息,废除了秦王朝的苛刻刑法,减免赋税,保护并鼓励发展生产,从而使汉代社会趋于安定.产品也相对丰富,这就为妆饰创造了客观条件。铅粉、胭脂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道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排斥其它各家思想,并开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同时,汉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给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神话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种恢宏的汉文化,对汉代女性美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化妆、发式的美感变化
在面妆方面,由于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而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蛾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而且,自汉以后至魏晋、隋唐,屡屡出现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
在发式方面,虽然女子梳高髻依然很多,但多局限于宫廷苑囿。在民间则广泛流行椎髻与堕马髻等垂髻,既易于梳理、朴素大方,又妩媚迷人。这种垂髻的大流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是不多见的。而且,伴随着高髻与会髻的一绺“垂髾”,随风飘荡,缥缥缈缈,体现出汉代女性特有的一种飘逸、洒脱之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