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面妆

(一)妆粉

1.米粉

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以粉数面了,当时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铅粉。

2.铅粉

任何新兴事物的发明,必然与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募“仙丹”,以期长生不老。烧丹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张衡《定情赋》曰:“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刘规《文心雕龙·情采》也说:“夫铅华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往往伴随着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现而诞生。“铅华”一词在汉魏之际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使用,决非偶然,当是铅粉之社会存在的反映。

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为之,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铅。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者常被加工成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称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因此,有人认为“胡粉”为胡人之粉是不对的。古人一度铅、锡不分,用作铅粉的原料铅,因杂质较多,色泽青白,比较晦暗,故有“黑锡”或“黑铅”之称。但经过加工,则粉白细腻。《神农本草》称之为“鲜锡”。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铅粉是用铅化解后调以豆粉和蛤粉制成的。

3.辰粉

据李时珍记载:明代“金陵、杭州、韶州、辰州皆造之,而辰粉尤真”。辰粉的制法是在铅醋化为粉后,按“每粉一斤,人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本草纲目·金石》卷八)。铅粉敷面,不仅能增白,而且有较强的附着力。《齐民要术》作紫粉法中便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不着胡粉,不着人面”,即不掺人胡粉,就不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脸面。另一方面,把一定量的铅粉掺入用作面妆的米粉下,还有使后者保持松散,防止黏结的作用。因此,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豆粉等往往是混合使用的。

4.爽身粉

除了以粉敷面之外,汉代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汉伶玄《赵飞燕外传》中便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婕妤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

5.红粉

敷粉,只不过是化妆的第一个步骤。从秦代开始,女子们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而流行起了“红妆”,即不仅止乎敷粉,而且还要施朱。敷粉亦并不以白粉为满足,又染之使红,成了红粉。那么,红粉是否与胭脂同属一类?非也。红粉与白粉同属于粉类。红粉的色彩疏淡,使用时通常作为打底、抹面。由于粉类化妆品难以黏附脸颊,不宜存久,所以当人流汗或流泪时,红粉会随之而下。胭脂则属油脂类,黏性强,擦之则浸入皮层,不易退失。因此,化妆时一般在浅红的红粉打底的基础上,再在人之颧骨处抹上少许胭脂,从而不易随泪水流落或退失。

(二)胭脂

1.胭脂的由来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旨。”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则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图一)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轶侯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灭亡不过40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2.胭脂的原料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归臣于汉朝;光武帝建武廿四年(公元48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再加上官吏与民众间的交往,都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与传袭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正是在这种大交流、大杂居的历史背景下,渐渐由匈奴传入汉朝宫廷和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区域的。

宋《嘉信本草》载:“红蓝色味辛温,无毒。堪作胭脂,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西晋张华《博物志》载:“‘黄蓝’,张守所得,今沧魏亦种,近世人多种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亦日‘鲜红’。目其草曰‘红花’。以染帛之余为燕支。干草初渍则色黄,故又名黄蓝。”史载汉武帝时,由张鶱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花来自焉支山,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焉支”为胡语音译,后人也有写作“烟支”、“鲜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汉代,红蓝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美容化妆材料,已经广泛地进人了匈奴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3.胭脂的制法

以红蓝花制胭脂之法,《齐民要术》中有详录:“杀花法:摘取即礁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再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吸取染红勿弃也。绞讫,着瓷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讲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杀花之后便可作胭脂,方法是:“预烧落藜,藜藋及蒿作灰”,亦可用草灰代替。之后,“以汤淋取清汁”,用以“揉花”,揉搓十余遍。接着,“布袋绞取淳汁,着瓷碗中。取醋石榴两三个,擘取子,捣破,少着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沈,以和花汁”。其后,“下白米粉大如酸枣,以净竹箸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着帛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大约在北朝末期,人们在燕支粉中,又掺入牛髓、猪胰等物,使之变成一种稠密润滑的油膏,抹在脸上,可防皴裂。

(三)朱砂

除了用红蓝花作胭脂外,在江苏海州和湖南长沙早期汉墓出土的物品中,还发现以朱砂作为化妆品盛放在梳妆奁里。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铁、黏土等杂质,可以研磨成粉状,作面妆之用。

(四)脂泽

除了妆粉、胭脂之外,汉代也有用以涂发和润肤的脂泽。脂即面脂,涂面的香膏,也可涂唇。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脂,砥也。着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脸上涂了两脂之后则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

(五)面妆方法

关于敷搽胭脂的方法多和妆粉一并使用,据《妆台记》云:“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状。”当然也有拿胭脂直接妆面的,晋人习凿齿《与谢待中书》道:“此山有红蓝花,北人来其花作烟支,妇女妆时作颜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颊,殊觉鲜明。”

汉时妇女颊红,浓者明丽娇妍,淡者幽雅动人。依敷色深浅,范围大小,妆制不一,产生出各种妆名。如“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墉困、倦怠之感,相传始于汉武帝时,为武帝之妃赵合德所创。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