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眉妆
(一)眉的色彩
秦朝由于历时极短,文献记载较少,虽出土了举世瞩目的“秦兵马俑”,但大都是男性将士,自然与化妆无缘。因此、探讨秦代的眉妆,则只能从“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一句来推敲。
“翠眉”一词,从眉形上无从考证,却点明了眉的色彩。然而,所谓“翠眉”指的就是用翠绿色画的眉吗?不尽然。我们知道,周代时,人们便开始用“黛”画眉了。
《说文解字》中也说:“黛作黱,画眉也。”但黛到底是什么呢?通俗文云:“染青石谓之点黛。”这样看来,黛是一种矿石。当时女子画眉,主要使用这种矿石,汉时谓之“青石”,也称作“石黛”,这个名称从六朝至唐最为盛行。可是,石怎么能够拿来画、染或点呢?殊不知这种矿石在矿物学上属于“石墨”一类。按“石墨”一名,宋、明间的典籍上已经有之,杨升庵在其所著的《谭苑醍醐》上说:“山海经‘女床之山,其阴多石涅。’考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山陵而墨丹出。’(注:丹者别是彩名,亦犹青白黄皆云丹也)‘石涅’、‘墨丹’即今之‘石墨’也,一名‘画眉石’。上古书用漆书,中古用石墨,后世用烟墨。”据这一段看来,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石墨”这种矿物质,但古人却不叫石墨,而叫作“石涅”,指其能“涅”(染);又叫做“墨丹”,按古时凡粉质的颜料都叫做“丹”,不专指红色的丹而言,故黑色的颜料也叫做“墨丹”。不论叫“石涅”也好,叫“墨丹”也好,总是山岭的产物,换言之,即是矿物。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后又有“画眉石”的雅号。这是中国的天然墨,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用时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
汉代的黛砚,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发现。在江西南昌西汉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砚。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从“青石”的命名,可以推断黛的颜色是“青”的。然而古代的“青”与现代人所理解的“青”不同,它是一种元色,包括蓝、苍、绿、翠等深浅的浓度,故有时又直接称这种颜色为“玄色”或“元色”。例如苍天叫做“玄天”,海洋叫做“玄溟”。黛的色泽也是一样的含浑不明,有时言其“苍翠”,有时径直呼为“黛绿”、“黛黑”,也有时指黛为玄,因改称“黛眉”或“玄眉”。如曹子建《七启》中便有“玄眉弛兮铅笔落”一句。
黛的色彩会随其浓度的深浅而异样。极深色的黛,与浅黑色实在差不了多少,这种色彩,仿佛今之所谓“墨绿”,实介乎黑与绿之间。我们又知道绿色本来含有青(蓝)与黄两种色素,如果青的色素很强,便成为近于黑的“玄”色;稍微轻一点,便成为蔚蓝的“苍”色;再轻一点,便成为仲冬的松柏和深春的树林那种“翠”色。反之,如果让黄的色素凌驾了青的色彩,那便显出“碧绿”的色彩来了。所以黑、玄、苍、青、翠、绿等色彩,其实只是色素深浅浓淡的变化,而黛眉之所以有“墨眉”、“玄眉”、“青黛眉”、“翠眉”、“绿眉”等等式样,其实也只是画时着色的深浅浓淡的多样变化而已。
〔二)眉妆式样
汉王朝时,涌现出了许多迷恋于修眉艺术的帝王与文人。
1.八字眉
在西汉以汉武帝为首,《二仪实录》说他“令官人扫八字眉”。
2.蛾眉
在东汉则以明帝为魁,史称“明帝宫人,拂青黛峨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3.远山眉
另一位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是汉代古文的“文章魁首”,其辞赋中有不少为写眉的名句,偏生他结识的爱人,恰巧又是一个特富眉间天然美的绝世佳人。《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正所谓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后来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让她的妹妹赵合德也仿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可见修眉的风气的确盛行于两汉。
4.长眉
汉代流行于贵族女子之中的眉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远山眉和蛾眉之外,当属“长眉”最为流行了。长眉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纤巧细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脸上即是长眉入鬓。
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这类描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靓妆刻饰……长眉联娟”是对长眉的描写。由此可见,恢宏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从广州郊区东汉墓出土文物中的女乐形象上便可以看到这种眉式,颇有特色的是两边的女乐眉形还不一般高。前面提到的八字后便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眉式。
6.惊翠百、愁眉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较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真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里的“啼妆”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状的一种状式,流行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京都歙然,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很多学者认为,古人画眉是先剃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其依据是刘熙在《释名》中所写的:“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但笔者认为并不尽然。东汉时期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端庄秀丽,《东观汉记》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可见,古代女子并不都是先剃去眉再画之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已剃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的。
妆饰在汉代是少数贵族妇女的特权,民间女子没有权利也没有条件化妆。礼制规定“上得兼下,下不得偕上”,贵族妇女可以“食肉衣绮,脂油粉黛”,平民女子只能“荆钗布裙”。因此,在乐府民歌中,对美女罗敷、胡姬以及刘兰芝的描写,都未触及她们的眉毛。但即使如此,两汉时期依然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