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绣行缠,朱芾妆蔽膝——民间腿饰

远古时期人们在田地劳作,到野外采摘,渔猎,就用自然界中的动物皮或树皮等,先遮蔽身前,再遮蔽身后,后来懂得纺织,穿用布帛后,仍然保留了这种遮前身的服饰,这是尊重古道而不忘本的表现。《诗经?采薇》中有“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芾”就是一种遮蔽前身的服饰,古称“蔽膝”,现在称“围腰”。邪幅即“斜幅”,也就是行缠,类似现在的绑腿,如六朝乐府《双行缠》云:“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释名》说,“行缠,言以裹脚,可以跳腾轻便也”。用时可以缠绑于外,也可纳于袜内。春秋战国以来,绑腿广为兵卒采用,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沿袭。

我国南方的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中,由于湿热虫多,道路崎岖,多石多草,腿脚很容易受伤,对裙裤较短的山区民族来说,危害严重。所以,为加强对小腿的保护,南方民族多打绑腿。绑腿多为带状,但也有片块的,一般分单色和花色两种,花色又分花布、织花和绣花。绑腿使用的情况,也是相当复杂的。有的民族无论男女,也无论平时和节假日,都使用同样的单色绑腿,有的民族男的用单色绑腿,女的打花绑腿,有的民族平时使用单色绑腿,逢年过节、喜庆娶嫁时换用花绑腿。有的民族夏天裹麻布绑腿,冬季用毛毡绑腿。不同的民族,绑腿的缠法也不相同。有的用腿布把腿包上,再系以带子,有的用很长的绑腿带自下而上一圈圈地缠绕,也有的在缠绕绑腿带时还缠出一定的花纹,形成几何图案并适当地展示出来,与服饰相呼应。

而我国北方民族多穿长统靴,已经较好地具有保护小腿的功能,因而绝大多数都不打绑腿。但也有个别民族例外。赫哲族冬天穿靰鞡,没有高统,因而使用裹腿。赫哲族的裹腿用鱼皮制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