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周庄千年习俗“阿婆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江苏周庄人吃茶历史悠久,很难考证始于哪一年,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茶道”。

在周庄,无论在市镇或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悠然自在,边吃边谈,有说有笑,其乐无穷。这种习俗,自古迄今,称之为吃“阿婆茶”。有人说到了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着宋代图案优美的青花瓷盖茶碗、细巧玲珑的茶盅、高雅古朴的茶壶和釉色光亮的茶盘。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目前,镇上明清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徽帮茶庄从产地购进原件毛茶,为了迎合茶客需求,进行筛选,复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备。

周庄人十分讲究吃茶方式。年老长者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古老而又别具风韵的喝茶方式——炖茶。家中放置一只大龙水缸,积储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时,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搁在风炉上,用树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人茶叶,始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后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人多量开水,其茶倍觉清香浓郁,甘冽爽口。

现在,周庄吃“阿婆茶”之俗不但盛行,而且加深了内涵,连年青人在业余时间也常常围席而坐。其方式不同于在茶馆吃茶,程序有条,气氛热烈。东道主定于某日要请吃“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当天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到了约定时间,宾客情趣盎然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东道主全家便热情招待,开始冲茶,剥糖果,抓蜜饯,削水果,于是大家便天南海北叙谈。东道主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吃茶至少要喝“三开”(冲三次开水)方可离席。阿婆茶散后,大家拱手告别,临别时有人约定下次阿婆茶的东道主、时间、地点。

当年,“阿婆茶”用来消遣解闷,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相亲,增进邻舍友谊。如今, “阿婆茶”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对阿婆茶产生特殊感受,爱吃“阿婆茶”的茶点。周庄人为了纪念她对周庄的恋情,开设了“三毛茶楼”’让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阿婆茶,品尝阿婆茶的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韵味。

“吃讲茶”。每逢邻里街坊、来往客商、镇上农民发生了纠纷,都愿意到茶馆里去调解。尽管彼此扭着胸脯,脸红耳赤地互相谩骂,可走进茶馆后,店主为他们泡了茶,打架相骂的双方便会入座呷茶,向茶客们申述各自的理由。老茶客中不乏主持公道,说话有权威的长者,听罢申述,由他们评判,使纠纷得以调解。吃讲茶的场面也会矛盾激烈,时而碰台折凳,时而破口大骂,你一言,我一语,满堂喧哗,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理亏者理屈词尽,只好服服贴贴地到茶馆店主那儿,付了双方来人的茶钱,离开茶馆。

迫溯吃讲茶的历史,甚为久远。解放前,每逢街坊邻里、来往客商、上镇农民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纠纷,都不愿到警察局去调解,因为警察局从门岗到局长,都要敲诈勒索,而且断事不公,老百姓之间发生纠纷,尽管彼此扭胸脯,又打又骂,但最终都愿往茶馆去用吃讲茶方式调解。

喜茶。一般在男女双方正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喝茶前,左邻右舍的客人们先要进入新房欣赏一番陈设,向新婚夫妇说几句祝福的话,然后由新娘招待来宾,请大家人座。喝茶时,主人家要为每位客人端上一碟由女方家人准备的茶点,包括红皮甘蔗、红枣、桂圆、胡桃、糖块等。客人到齐后,新娘拎起盛满开水的水壶,在婆婆的引领下,逐一为每位客人斟水,以示恭敬。

满月茶。是主人家为新生婴儿满月时举办的一种饮茶方式,用以庆贺婴儿满月,方式同“喜茶”相似。

春茶。是每年春节到来之际的饮茶仪式。茶客们从大年初一开始喝茶,、每天轮换一家,直到附近每一户人家都轮到,才告收场。轮到举办“春茶”的主人家,天一亮就得派人逐户上门相请,这又叫“喊吃茶”。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