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一词溯源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的最后一句“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是说通过修习茶道则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奥妙。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为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皎然早年曾热衷于神仙道术,后皈依佛门,研习律、禅。他不仅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唐代著名诗人、学者,而且也是著名茶人。他与茶圣陆羽结为忘年之交,是历代僧人中写茶诗最多的一位,茶诗内容涉及面很广,诸如采茶、制茶、煎茶、茶会、茶道、茶人等。该诗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全真。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道,从而涤昏寐、清心神、破烦恼、全真得道。作为佛教徒的皎然,却是用道教的思想来解释茶道,这只能理解为,茶道的思想起源于道教,他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饮茶歌·送郑容》)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我们不清楚皎然此诗作于何年,但皎然逝于唐顺宗永贞初年(公元805年),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与皎然、陆羽同时的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详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常伯熊又对陆羽《茶论》进行了“广润色之”,致力于推广茶道,终于使得“茶道大行”。从封演文中来看,此“茶道”是侧重于煎饮法的“饮茶之道”。封演,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大历(766—779年)中为县令,德宗时(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有“往年回 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按《资治通鉴》,回纥于贞元四年(788年)十月呈请将回纥改称回 ,789年前称回纥,之后称回。由此可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应作于公元789年以后,约在公元八世纪末或九世纪初。

明朝中期的茶人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其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概念含义较广,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晚明时期的文人陈继儒在为周庆叔《岕茶别论》所作序中言:“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明代后期流行散茶瀹泡,湖州长兴岕茶属蒸青绿茶,因当地的环境易染沙尘,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谓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陆羽《茶经》倡煎茶,蔡襄《茶录》倡点茶。陈继儒生活的晚明时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绝迹,点茶也已淘汰。所以陈继儒批评了那些仍固执地坚持认为茶道唯在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的迂腐观念。陈继儒的“茶道”则包括“蒸、采、烹、洗”,为“制茶、泡茶”之道。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