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的茶道观

中华茶道衰于近代,复兴于上世纪末。随着中华茶道的复兴,人们感到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予以科学地界定,一些茶人、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经述评》)。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艺术、是修身养性的手段。

一代宗师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史散论》)庄晚芳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而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仪式。

丁文认为:“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茶乘》)丁文也认为茶道是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

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智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道”论释》)陈香白是从茶道的目的和理想来给出茶道定义的。 

梁子认为:“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以饮茶、制茶、烹茶、点茶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语言、身体动作、器具、装饰表达一定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综合文化活动形式。”(《中国唐宋茶道》)梁子的茶道概念包括“制茶”在内。

余悦认为:“作为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中国茶韵》)余悦认为茶道是以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是一中特有风俗。

周文棠把茶道的概念阐述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茶道》)周文棠也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

马守仁:“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茶道修习心要》)马守仁认为对茶的觉悟是茶道、茶道是品饮而悟道的过程。

台湾的蔡荣章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现代茶思想集》)蔡荣章先生认为茶道是指导茶艺的理念。

台湾的刘汉介认为:“所谓茶道就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中国茶艺》)刘汉介先生的茶道概念与茶艺相近。

澳门的罗庆江认为中国茶道:

“(一)是糅合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

(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

(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中国茶道”浅谈》)

罗庆江先生的茶道概念强调了茶道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修身活动,是通向彻悟人生的途径。

上述数家关于茶道的定义,都抓住了茶道的一些本质特点,各有千秋。但若作为茶道概念的定义,则各家虽有所得亦有所失。或显得冗坠而不够简明,或虽简洁但未能点睛。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