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怎么过?买鞋袜孝敬父母鸡汤进补保平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九消寒图。图片来源:杨子晚报

老南京怎么过冬至?

老南京冬至要祭祖

还要买新鞋袜孝敬父母

明天迎来冬至,24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步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民俗专家说,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老南京关于冬至的民俗也很多,喝鸡汤、吃豆腐等习俗流传至今。

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介绍说,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它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而且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一位老南京给记者讲述了南京冬至的不少民俗。每逢冬至,商铺、手工作坊、学堂都放假一天,百姓都会换上新衣,往来庆贺,相互馈赠,跟过年一样隆重。南京人在这天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现在烧纸钱的越来越少了,献鲜花的人越来越多。

除了祭祖还要向长辈表达孝心。做媳妇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袜,叫做“履长节”,这种敬老的风俗在过去穿着传统布鞋布袜的年代,特别是郊区县农村尤其盛行,据说这样做是希望长者健康长寿。在六合一些地区,每逢冬至,凡有女儿出嫁不足一年的人家,都要送冬令用品到女婿家,即所谓的“送冬”之俗。有的还在送给女儿女婿取暖用的木炭中放进手炉、火盆等,希望女儿女婿日子美满红火。

皇宫里描“消寒图”

王涌坚介绍说,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

皇宫里还有填写“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从冬至这天起,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了,宫中开始每天描写一笔,待81天过后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这种风俗,在清代宫廷中颇为盛行。康熙皇帝曾在宫中与其爱孙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描画消寒图,作冬日之消遣。

“消寒图”游戏很快就流传到了民间,王涌坚在《南京之最》中查找到了清朝发生在雨花台附近刘家花园的“消寒”记载:冬至日这天,文人墨客们相聚刘家花园,因为园里有500多株梅花,堪称南京之最。文人们每人泼墨画一枝梅花,枝上有花八十一朵,但不着色,带回家去,从冬至日起每天用红笔涂抹一朵,到花瓣尽染,则春深矣;或绘八十一个圈,排列成九行,每行九个圈,从冬至日起每天涂抹一个圈。

冬至可预测春节天气

民间有句俗话:“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意思是说,冬至如果天气晴好,则春节将是阴雨天气;反之,如果冬至是阴雨天,则春节将晴好。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留心观察并记录,看看经验之谈是否会应验。

鸡汤进补吃豆腐保平安

王涌坚说,老南京过冬至有两样东西是必吃的——喝鸡汤、吃豆腐。按民间说法,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过去人冬至进补,是为了来年的春天有劲干农活,而现代人更加重视保健,尽管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隔三差五就能喝上美味的老母鸡汤,但冬至喝鸡汤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一锅汤,那画面多温馨。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冬至已有2500多年历史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也有传说称,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综合

冬至食补吃啥好?

山药丸、土豆泥、板鸭菜饭

冬至不妨吃吃这三样

你冬至前后的主食是什么,米饭?面条?还是馒头?其实,我们冬至的主食完全可以更保健、更保暖。本报特邀三位专家为您点评冬季主食新主张,大家看后不妨一试。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中医认为,冬季容易怕冷的人与其阳虚、气血亏虚的体质有关,可适当增加山药等益气、养血、活血的食物。山药丸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做法:将山药去皮蒸熟,用刀压成茸泥状加盐、味精拌匀,捏成直径1.5厘米的丸子。烹调最好用红烧。锅洗净盛油烧至7成热,下山药丸炸至金黄色起锅,锅内留油少许烧热,把白糖制糖色,加入奶汤、酱油、食盐、味精、山药丸烧10分钟即成。

土豆泥:只含0.1%脂肪的主食

南京自然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城生介绍说,土豆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土豆同大米相比,所产生的热量较低,并且只含有0.1%的脂肪。如果把它作为主食,对减去多余脂肪很有效。推荐的菜肴为土豆泥。

做法:先把土豆去皮洗净,将一小块肉切成丁;往锅里放油,等油热到五成的时候把切好的土豆块和肉丁放到里面翻炒,放盐、胡椒粉和适量清水;约十分钟后开锅把软了的土豆捻成泥状,接着炖烂放鸡精出锅。

板鸭菜饭:老南京人驱寒佳品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王东旭向大家推荐一款经典老南京保健菜饭:板鸭菜饭。

做法:板鸭和老母鸡去内脏洗净。鸡胗肝、猪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焯水,一同放入汤锅中焖烂;青菜、雪里蕻、荠菜洗净,粳米洗净;将焖烂的板鸭、母鸡剔骨取肉切丁;猪肉、胗、肝、火腿、冬笋均切成丁;青菜切成细粒;炒锅置火,加熟猪油烧热,入菜煸炒至半熟晾开;锅上火,加入鸡清汤,放入笋丁、鸡丁、板鸭丁等烧沸,再将粳米入锅烧沸,待锅内汤水烧干后,再铺上荠菜和雪里蕻,盖好盖,用小火焖约20分钟,揭盖拣掉上面的荠菜和雪里蕻,倒入熟猪油搅拌均匀即成。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