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文化的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及其先民等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特殊工艺,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就有25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鱼皮制作技艺发展、演进,形成了许多独有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渔猎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服饰文化,萨满祭祀,古代先民的审美意识,近代民族的艺术发展均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化学、民族民俗学研究领域始终占有重要席位。

鱼皮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鱼皮服饰,在人类服装史上实属神奇罕见,堪称是人类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学者论证:“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后王易之以布帛”这里的“田”同“畋”,为动词,意为狩猎。渔则毋庸多论,捕鱼的意思。郑玄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远古时期的人们——包括中原地区汉人祖先在内的一切种族的人们——靠打猎和捕鱼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吃兽肉和鱼肉,同时用它们的皮——兽皮和鱼皮当衣服。也就是说,鱼皮服装是全人类的原始服饰之一。鱼皮,正如沈兆禔所言,是上天对于人类的一种恩赐,它与树叶、草杆、羽毛、兽皮同是现代服装面料的鼻祖,在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历史时期曾被广泛地使用。至于后来由帝王们改成使用棉布和丝绸,那则是指发展为农耕经济的人们了。但是,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着用鱼皮,已无从可考。所幸,如同考古发掘的文物被民族学资料所链接激活一样,赫哲人的鱼皮制作技艺复原与诠释了远古的鱼皮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由赫哲人传承至今的鱼皮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人类的“活化石”。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服装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同时,鱼皮制作技艺的发明与创造,是赫哲等族的先民与多舛的命运和恶劣的环境顽强抗争的产物。这种技艺贯穿在以赫哲人为代表的一些渔猎民族,为生存所必须从事的渔猎生产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一活动过程充满了艰辛、困苦,当然也充满了征服、战胜与创造的快乐、自豪和欣慰。对研究赫哲等北方渔猎民族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都颇具价值。

赫哲族在历史上本来是我国境内的一个统一民族,由于沙俄东侵,使其成为今天跨中俄两国居住的民族。赫哲、那乃在两个国度中分别与该国的主体民族——如汉族、满族、斯拉夫民族等——相融合,传统文化发生了流变和被同化。作为统一整体民族的鱼皮制作技艺也同样经历了这一变故,烙上了这一历史深刻的印记。今天整体地传承和保护鱼皮制作技艺,并对赫哲、那乃族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进行比较研究,对于研究这段历史也是极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