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中华饮食文化

对于大部分居澳中国人来说,基本上把菜篮子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国部分和“外国”部分。中国部分主要由中国杂货店供应。在澳大利亚各主要城市都有中国杂货店。在华人集居的地区,中国杂货店已形成市集规模。因此,不必担心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菜篮子缺少中国特色,不必担心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饭桌上缺少传统风味。

中国杂货店供应从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进口的各种南北杂货、土特产和调料,如冬菇、木耳、酱菜、茶叶、广式汤料和油盐酱醋等。也供应中国蔬菜,如青菜、菠菜、大白菜、韭菜、香菜、豆苗等。也有中国特色的副食品,如豆制品、面制品、家禽什件、猪牛下水等。也有速冻的中国点心,如包子、小笼包、水饺、汤圆、春卷等。[美食杰]

此外,大部分中国人购买肉类食品也喜欢在中国杂货店,因为中国杂货店供应的肉类比“外国”店新鲜、少肉臊气且便宜。“外国”的菜市场(marker、supermarket)主要指超级市场和农贸市场。超级市场大部分联锁化、系列化和规范化,里面供应各种水果蔬菜、牛奶制品、糖果饼干、肉类和各种日常用品,其情形和中国的超市差别不大。每个大城市都有农贸市场,一般逢周末营业。农贸市场主要供应蔬菜和水果,价格相对便宜。逢周六收市时,更以“一元一箱”为号召叫卖。

中国餐馆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澳大利亚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餐馆,一类是以华人为主要顾客的餐馆。前者供应的“中国菜”千篇一律,以柠檬鸡、咕噜肉、蜜糖虾等适合西方人口味的菜为主。后者则荟萃中国和东南亚的名厨高手,烹调各帮菜肴,其质素可与国内餐馆媲美。由于中国餐馆数量太多、竞争激烈,从而使得在中国餐馆的消费是各类餐馆中最经济的。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