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浓厚南派风味的广州戏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浓厚南派风味的广州戏服

其造型和纹样装饰、集京、湘、昆、沪等地方剧种的戏服所长,又融合广绣的绒绣、钉金、机绣的艺术特色,形成色泽鲜艳和谐、对比明显的地方风格,在中国多种戏服中独树一帜。

广州传统戏服种类繁多

从其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剧中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等身份。例如从服饰所绣纹样来区分人物:官衣前胸后背有方形“补子”(又叫谱子),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另以不同禽兽的图案区分一至七品官。男女披风上绣团花,寿字纹的多为中老年人穿用,年轻者穿的则是绣梅兰菊竹花卉图案;穿绣满花卉的海青的是花花公子,穿不绣花纹素色海青的多为清贫落难书生。最有特点的是“八卦袍”,袍上所绣八卦的布局规则是:肩承天地(乾、坤卦)、胸怀风雷(翼、震卦)、背负山川(艮、兑卦)、袖藏水火(坎、离卦),前胸后背有太极(即阴阳)。穿上这种八卦袍,更显出角色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除戏衣外,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如将帅出征时穿大靠,这大靠配上两肩飞袖、胸背处绣的护心镜,胸腹处凸绣出虎头的甲衣,背后插着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头上的战盔和脚上的战靴,能表现军令在身,披挂上阵的雄姿。且大靠下身作开裂形状,分上下两层嵌有八件一并的比裙,专用于配合表演上下战马的动作。将帅手中持马鞭或执刀枪,在走圆场、跨马、对打时,比裙飘动,夸张和美化了动作,显示出沙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

广州戏服至今已有70多个品种

广州戏服自从戏服艺人霍国权的戏服设计和男装戏服、古老官服等获奖后,经继承、改革、发展、创造,至今已有70多个品种。现今的男大靠服饰,吸收了北方大靠之长,与以前广东靠相比,除虎头扩大外,其他一些部位的造型也有所改变,穿起来更觉威风。过去小姐角色多穿衫裙,款式单调,艺人们创新设计了小宫装、小古装、西湖装、三变装、四变装等一套多用的小姐服饰,可根据不同剧情,不同人物特征配穿,提高了表演效果。中华戏服工艺厂是生产戏服为主的专业厂,该厂生产的凤冠、男大蟒和机绣女蟒裙都曾获部、省、市优秀作品奖。香港著名粤剧艺人如林家声、李宝莹、文千岁、龙剑笙等和海外华侨粤剧团体都曾专程到该厂订制戏服。1990年,剧装的产品产值为149.94万元,出口交货值为29.57万元。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