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礼服之冕服

冕服的形成时期:
西周以前的冕服状况,并未见有明确的冕衮字样记载。但是从《虞书》中可推测出有十二章纹施与衣服之上。此后,从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以及象形文字的记载中,可以推测出冕服在当时已产生。并且玄色上衣,下有裳和蔽膝,赤舄的制度已经形成,并依据身份等级区分服用颜色。而根据《世本》、《诗经》以及《左传》的记载,后世认为冕服所应当具有的特征以及相应的配饰都以完备,因此可以说冕服此时确已形成。
冕服的具体形制:
《礼记 玉藻》中记载天子祭典先王时所用的衮冕服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遂延,龙卷以祭。”这里所说的玉藻,是指用五彩丝条作为垂绳,而用玉贯串绳中。玉藻的前后各有十二旒,垂于冕延前后,故称之为垂旒。每旒有十二就,每一就贯一玉,每就闲相去一寸,则每一旒的长度为十二寸,所以说天子的冕旒长度齐于肩。延即綖,是冕板的上覆者,上用玄色,里用纁色,延下的冠卷有纽,纽中冠以玉笄,笄端垂以朱纮。其形式为前作圆形,后作方形,后面比前面高一寸,有俛俯之状,冕得名称即由此而来。至于其尺度大小,历代具有不同。龙卷即卷龙衣。天子的垂旒,按周制用五彩玉,依次以朱、白、苍、黄、玄贯穿之,并以五彩丝线为藻,以藻穿玉,而汉制则将五彩玉改用白珠。
冕服的种类及其等差
按照《周礼 春官》记载,“王之吉服有九,其中六种服饰都用冕”,根据场合的重要程度不同,共分为五等。虽然都是玄衣而下纁裳,冕皆玄上朱里,但在旒上有所不同。衮冕用十二旒,每旒用十二玉,用五彩玉贯通之,前后共二十四旒,共享玉二百八十八颗,为祭祀先王时穿着;鷩冕九旒,前后共十八旒,计用玉二百十六颗,一般为先公飨射时穿着;毳冕七旒,用于祭祀四望山川;希(或作絺)冕五旒,祭社稷五祀时使用;玄冕三旒,每旒都用五彩玉十二颗。
而王以下,根据个人的身份等级不同,也有穿着上的限制。《司服》记载:“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入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这样,虽然不同等级身份的人可同服一种冕服,但是却在旒的数量、用玉的颜色以即冕服的纹样上有所区别。
冕服上的纹样总共有十二种,称之为十二章,此为周代以前。到周代时将日、月、星畵于旌旗之上,不复施与服饰,故减少为九章。
十二章纹饰分别为:
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
龙,能变化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山,取其能云雨,一说取其慎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彩),也说雉性有耿介的本质。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谓宗庙之鬰鬯樽,以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藻,水草之有纹者,一说取其洁,象征冰清玉洁之意。
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土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若聚米形,象征有聚养之德。
黼,即画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割断之意。
黻,做两己相背形。根据《尔雅 正义》,黻为弗,取辅弼之意,谓君臣相济,见恶改善之意,同时有取臣民背恶向善的含义。
另外,冕服的其它形制设计和佩饰的设置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都是劝人君不尊大,不听谗言,明辨是非,求大德而不计小过等。如冕延采取前低后高的形式,言因王者的职位至高,未免具有骄矜之气。为使其位虽至大弥高,也要有弥下之气质。冕有垂旒,所以蔽明,示王者不视非和不视邪;冕的两旁用悬瑱,天子用玉,臣用象石,也叫充耳,作用在于塞明,以示有所不闻,不听谗言,不听不急之言。
冕服的附件: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冕服的附属物以外,免付的附件还包括:芾、革带、大带、佩绶和舄。
芾,又作黻或韨,即是蔽膝,系于革带之上而垂于膝前。由于最早衣服的形成是现有蔽前之衣,因此加之于冕服之上是意味不忘古。天子用直,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侯前后方,用黄朱,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一章。
革带,宽二寸,前以系黼,后面系绶。
大带,天子、诸侯的大带在其四边都加以缘辟。天子素带朱里,诸侯不用朱里。大带之下垂有绅,博四寸,用以束腰。
佩绶,天子佩白玉玄组绶,诸侯佩山玄玉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等。
舄,即为着冕服时所穿之履,有三等,赤舄为上。并且在王服赤舄时,诸侯同服。
冕服的历代演变
冕服的制度,周代已经大备,上衣下裳,腰闲束以大带,前系蔽膝,足缠邪偪。而此后历代都有所不同。
战国:由于此时周室衰微,战国七雄在里约上都有所减损,对于实际需要上无用的韨佩等去而不用,到始皇时将六冕服的制度完全废止,只用元冕(即玄冕),也有说皆服袀玄之衣的。但现在仍有不明之处,尚无定论。
西汉: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对于西汉的冕服制度不甚明详,也没有提及其具体的形制。但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从淮南王刘安的《主朮训》中我们仍能发现当时人对古代的冕服制度还是略知一二的。此后到了王莽时期,冕服的形制已经略见端倪。大抵因其性质未完备,有不合古制之处,又经战乱,形制再失,直到东汉时才重新恢复。
东汉:孝明帝永平二年,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 皋陶谟》篇,天子冕服从欧阳氏之说,备绣文彩十二章,玄上纁下。臣下从夏侯氏说,三公、诸侯用龙、山九章;九卿下用华虫七章,都有五彩,赤舄朐履。天子前后皆有十二旒,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五旒,赤玉珠,皆有前无后,旁垂黄纩。
曹魏:至明帝时,一直沿用汉代的制度,只是天子冕服刺绣,公卿等用织成的纹样。垂旒改为珊瑚珠。
晋:初期仍沿用旧法,惟冕綖驾驭通天冠上,皂衣绛裳,以赤皮为韨,其余同前代。东晋时以翡翠、珊瑚、杂珠等饰冕旒。成帝时以白璇珠饰冕旒。
宋:依魏、晋的制度,规定皇太子衮冕九旒。
齐:仍照旧制,冕又名平天冠,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垂珠十二,皂衣绛裳,十二章纹,素带四寸,赤皮韨。
梁:介帻通天冠,以白玉珠为旒,改韨为韛,佩白玉,垂朱黄大绶,革带,带剑。其余皆同前。
陈:依梁制而有所减损,皇太子衮衣九章,诸侯等助祭平冕九旒,由前无后,画龙、山以下九章,五彩大佩,赤舄朐履。
北魏:孝文帝十年始制冠服制度,制式可见因袭北魏的北齐。
北齐:天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玉珠十二旒,用五彩玉,衮服皂衣绛裳,十二章,裩带朱韨,佩白玉,带鹿卢剑,黄赤大小绶,赤舄。皇太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珠九旒。上公九旒,三公八旒,诸卿六旒。三公用山、龙八章,九卿用藻、火六章。
北周:天子有冕服十二种,通用十二旒,但根据场合不同,章纹数量有所差降。其下公、诸侯、伯、子、男、上大夫、下大夫、士各有相应的冕服,亦以冕及章数分别差降。至此冕服的制度已经改变古制而变得乖异。
隋:开皇年间改革北朝的规制。制衮冕垂白玉珠十二旒,黄纩充耳,玉笄,元衣纁裳,共享山、龙以下九章。革带、大带,素带朱里,外有上朱下绿缘边,韨同裳色,绣龙、火、山三章,鹿卢玉具剑,垂白玉双绶,绶闲饰三玉环,朱袜,赤舄。皇太子衮冕九章,垂白珠九旒,衣裳九章。其下的公、侯、伯、子、男根据等级,旒的数量依次递减。大业二年又增加大裘冕。衮冕按《礼记玉藻》《尚书》等采十二章的制度,增加日、月、星三章,大带,朱韛,其余同开皇制。此后天子惟用衮冕,自鷩冕以下不再服用。
唐:初期因袭随代旧制,至武德四年着衣服令。天子之服有十四,大裘冕黑缯表面,以纁色为里,无垂旒,后长孙无忌以为大裘冕在夏季时不能穿着而请求废止,但是虽具令文却没能实施。其余冕服同样根据等级不同,其组成有所差减。皇太子衮冕九旒,衣服九章。群臣依据品级的不同,分别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元冕,不仅在佩饰上依次差等递降,在颜色上也有所区别。此后开元年间又制定《开元新礼》,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五代:后唐以贞观四年冠冕制度为制;后周皇帝服衮冕。
宋:宋代的冕服制度,议论纷争,几经修改。宋代开寳年间的冕服制度,无寳锦珠翠之饰,后加以珍异巧缛,虽经礼官和儒者的驳议,但最终因为其承袭已久,未能改革。至和三年,虽去其繁缛,稍还古制,但依旧是景佑年间以前的形制。至政和年间形制稍定,高宗中兴后乃按此而制之。其不足包括:冕板虽前圆后方,但作成方圆难分,俯仰不易辨;青衣绯裳,不合古制;山纹作尖锐形,失之稳重;笄变为青碧锦织成的天河带等。纹样仍为十二章。
辽:衮冕垂白玉珠十二旒,黄纩充耳,玉簪导,元衣纁裳十二章,白纱中单,韨,革带,大带、剑、佩、绶。舄如金饰。
金:大抵依宋早期的形式。冕板天板下有四柱,前后珠旒二十四,青碧锦织成天河带,用十二章纹,中单,蔽膝大绶。小绶三,闲有三玉环。玉佩二,舄重底,有凉带一。也是不循古制而重加繁饰。
元:取宋早期及金代的制度,天河带加长至地,冕旒用珍珠,衮服用青萝,饰以生色销金,仍以十二章为纹,数量较金代有所增加。皇太子元衣纁裳,中单,蔽膝,玉佩、大绶、朱袜、赤舄。初期群臣不设冕服,后又依据宋制设立冕服制度,大致相同。大德十一年,拟采唐及宋代制度,但并未实行。
明:明代冕服制度亦多有更改,其制度更为具体,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亦有所不同:冕綖下承以冠武,而不加于通天冠上;嘉靖年间将不相属的裳改为连属如帷的形式;将日、月纹的半径定为五寸;充耳用黄玉;变古制的五彩玉为七彩玉;华虫、宗彝纹绣之于袖。天子之下,皇太子、亲王、郡王、世子亦有冕服,形制依据身份等级不同而各异,但公侯以下则不设冕服。
清,亦有衮服,但与前代之衮冕服饰形制相异,只取衮服十二章之文而已。
冕服的使用:
周代:主要用途有祭祀,如祭祀天地、五帝、四望山川,祭享先王先公,社稷等;接受朝觐;大婚迎亲等,亦为食三老五更于太学之服。
汉代:冕服为待祠、祀天地、养三老五更之服
晋: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之服。宋、梁皆同。在宋代,又为皇太子元正朝贺之服。
北魏:朝飨万国,祀西郊所用
北齐:四时祭庙、圜丘、方泽、明堂、五郊、封禅、大雩出宫行事,正旦受朝,临轩拜王公,籍田,庙中遣上将之服。
北周:为四时祭祀、祭享先王、社稷、朝觐诸侯、食三老五更以及纳后、巡幸等重大场合时所使用。
隋:为祭圜丘、方泽、明堂、五郊、感帝、封禅、宗庙、社稷、藉田、遣上将、加元服、临轩拜王公等时服之。
唐:除郊祀天地外,还为征还、践祚、飨庙、遣上将、加元服、临轩拜王公、纳后以及祭社稷、飨先农,腊祭百神时使用。
辽:祭祀宗庙,遣上将、加元服、临轩拜王公、纳后、元日受朝、践祚等均服冕服。
宋: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封皇太子时服用;百官代祀摄事奉献者,也需要服相应的冕服。
金:为大祭祀、加尊号、受册寳时使用,群臣助祭服官服。
元代:拟冕服制度,于祭天地、宗庙,受册,尊号,元日受朝以及册封皇太子时使用,但是仅在一次祭祀山川时使用过,其余未见有记录。
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正旦、冬至,其后祭祀圜丘、方泽及朝日夕月等也使用。册封皇太子、巡狩、亲征时,皇太子也应当服用冕服。官员助祭时也穿着冕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