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楼》:五千年养生智慧(图)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且也有不少养生保健方法。结合时下的“养生热”,我们来看看,那些养生专家的妙招,有多少是与《红楼》的养生智慧遥相辉映,又有多少是纯粹的胡言乱语……

以食养生

《红楼梦》中介绍了许多食疗方子,对我们这些吃惯了垃圾食品,高热量食品的现代人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蔬菜养生

《红楼梦》中写蔬菜很多,除了有茄子、豇豆、扁豆、葫芦和灰条菜以外,还有南京特产芦蒿、枸杞芽(俗称枸杞头)。

出处:第六十一回,柳家的忙道:“……连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

探春和宝钗要吃的“油盐炒枸杞芽”鲜香可口,营养丰富,而且他们还喜欢枸杞芽烧蛋汤,此汤有爽口清凉之感,从而成为探春和宝钗两位小姐的养生食品。

如王熙凤喜欢噙在口中的法制紫姜,这个药食两用的食物,既是日常调味品,又是常用中药。冬日常食姜,可防寒保暖,预防冻疮,维护人体健康。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就是说,紫姜也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此姜要等太阳高升后才可吐掉,否则无效。它并不是很辣,若能嚼一嚼咽下去那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宝玉“噙”着法制紫姜是丫头们为了让他在冬天的早上出门不受风寒,这真是细致入微了。

出处:第五十二回,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水果养生

水果来源于大自然,是天然食品,因此它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和矿物质等都具有养生滋补、防病治病的功效。 相信你一定听过“尝遍百果能养生”这句话。

《红楼》中就有许多关于水果养生的妙招:

秦可卿病重,老太太赐以枣泥馅山药糕,就“极养生之术也”。此糕性味平和,健脾益气,补而不腻,易于消化,最适于久病体虚者服用。

出处:第十一回,秦氏可卿正在生病,王熙凤去看望,她说:“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似的。”凤姐儿答道:“明日再给你送来。”

还有王道士的“疗妒汤”,虽然是胡诌的,但胡诌也得多少有点根据,冰糖炖梨清润心肺之火,而性甘寒,久服不免生湿,故配燥湿之陈皮,便之流动。且陈皮又可理气化痰而解郁法。寥寥三味平淡之品虽未必真能疗炉,但也合乎以上的分析,长服久服,有益而无害。

出处:第八十四回,贾宝玉问王道士有没疗妒汤,王道士给出一方: “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

对立说法:水果的好处很多,但现在一些所谓的“养生大师”为了标新立异,却提出了“水果不能多吃”的荒谬理论,相比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养生知识,真是贻笑大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肉类养生

现代人因为食用肉太多,而造成许多疾病,但其实有节制、选择性的吃肉,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红楼》中贾老太君的一些肉食品就有借鉴意义。

贾老太君曾在冬天吃过一味菜叫做“牛乳蒸羊羔”,就是用牛奶蒸羊胎,牛乳富合蛋白质、脂肪、乳糖、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具有补五脏劳损,明目润毛,益心肺利皮肤等作用。“牛乳蒸羊羔”实乃补身精品,可大补元气,宜用于老年人大补。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大雪天里,贾府老祖宗史太君吃饭时,送上的第一道菜就是“牛乳蒸羊羔”。贾母说:“这是我们上了年纪人的菜,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吃不得……”

又如,元宵之夜,贾母吃了一碗鸭子肉粥,鸭子肉粥有两个功效,第一个鸭子肉,本身它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凉补。也就是说有些老年人,或者一些身体弱的人,叫虚不受补,一旦用一些补物,比方说甚至吃一点牛肉、鸡肉都会上火的,用鸭子肉是不上火的,甚至它有清虚火的作用。

出处:第五十四回,贾母突然觉得腹中饥饿,于是王熙凤赶紧上前说到“有预备好的鸭子肉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杂粮养生

贾府虽然时代奢靡,但他们的饮食中却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五谷粗粮,因为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多吃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但怎么吃,也有学问。

粗粮细粮应该混搭着吃,全是粗粮吃着很伤胃,所以最好是先拿温水泡,再文火慢熬,做成粥是最理想的,贾府的杂粮,大多数是用来做粥,有碧粳粥、奶子糖粳米粥、红枣粳米粥、红稻米粥等数种,可见他们对于粗粮如何养生也是很有研究。

出处:第十四回,平儿便请起来梳洗.及收拾完备,更衣洗手, 吃了两口奶子糖粳米粥,漱口已毕,已是卯正二刻了……

对立说法:说起粗粮,不免要提起张悟本的“醋泡黑豆”,其实这样是有害的,一般性绿豆是清热解毒的,而黑豆的营养加之比价高,两者在一起会有食物相克的反映的。

以茶养生

茶有着其他饮料所没有的三大功能,即防癌、防心血管病和防辐射危害,所以,饮茶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喜爱和重视。《红楼梦》中就有不少饮茶的桥段,他教会我们不仅品茶味,还要品出其中的健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君眉

老君眉是贾母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每次贾母喝此茶时,都取用梅花雪水浸泡。此茶色泽鲜亮,香气高爽,其味甘醇,既养心又养生,所以成为贾母最喜爱的养生茶。

出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而一听妙玉说这是“老君眉”才接了吃了半盏。

女儿茶

女儿茶是川、黔西部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也叫普洱茶。闷此茶时,可加入少许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还有通经的功效。少女食之,效果更佳。

出处:《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吃了面食,怕停食,林之孝家劝他饮“普洱茶”,宝玉饮后,顿时食欲便增。

六安茶

这种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长物志》载:“六安,宜入药品,但不善炒,还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喝茶的健康

另外,不仅喝的茶有养生之用,如何喝茶也是值得商榷的。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饭后要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这样才不会伤脾胃。

饮酒养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烧酒

《红楼》中有一段,林黛玉吃了螃蟹之后,要了一壶合欢花浸的酒来喝,这种酒也就是烧酒,黄酒、烧酒是所搭饮品中的主角,黄酒酒性辛而温,有通经络、散风寒的功效,而烧酒虽烈,却可去积冷,也难怪林黛玉这样的体质需要喝这样的酒。

出处:第三十八回,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烧酒烫一壶来”。

屠苏酒

在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另外,此酒还是宝玉、黛玉、宝钗的养生酒。它也是药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防病作用。

绍兴酒

绍兴酒即黄酒,是宝玉特别爱喝的养生酒。因黄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系优质糯米酿造,深受大观园里人们的欢迎。

出处: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那天,袭人特地向平儿要了一坛“绍兴酒”给宝二爷助兴。

另外,喝酒也是有些规矩的,《红楼梦》第八回,宝玉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 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但要注意度,喝多就伤身了。

节食养生

生病了怎么办?当然需要吃药。如今又很流行“食疗”,尤其张悟本放出食疗可以百病包除的论调。但《红楼梦》里所写的一种治病方式更值得参考,就是节食养生法。

《红楼》中写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兴致过高劳累过度身体欠安,请来王太医诊治,这位王太医号过脉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一点风寒,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呢,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得吃,也就罢了。”

贾府数百人,各有不同的医疗保健方法和养生之道。《红楼梦》第53回,晴雯患感冒几近痊愈,后因补孔雀裘又复发,病势渐重,便用了贾府的风俗秘疗———饥饿疗法,净饿两三日,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地好了。这完全符合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节食养生的做法。大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时代度过了73个春秋,就与他坚持节食养生密切有关。唐代名医孙思邈,活了101岁,也得益于节食养生。

其实,节食养生,节食疗法,饥饿疗法。还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有时人腹泻后,采用排空体内食物办法,或仅饮白开水。可以排除体内毒素,也可带走体内的有害菌群,有害菌群没有食物后,他们的数量也会急剧减少。附者力也迅速降低,容易被排出体外。

出处:第二十四回,王太医号脉、摸头、观舌后笑道:“我说了,姐儿又要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饿两顿就好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多动养生

时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一书中指出:养生者“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个“老寿星”。她的养生之道,首要的一条就是注意散步和游玩。正如书中所说,贾母性格豁达,又喜欢“运动”,此乃她长寿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中医解析:人要有适度的活动,否则就会伤及健康,例如长时间坐卧不动会阻碍肌肉血液循环,使肌肉疲乏无力,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即使有病,在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活动,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坐卧的孤独无聊,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二来也可以活血行气,增强体质。

出处:第六十七回,薛宝钗根据自己的经验劝林黛玉说:“妹妹若觉得身子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挣扎着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我那两日不是觉得发懒,浑身发热,怕病,因此寻些事情自己混着,这两日,才觉得好些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