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的饮食与饮食书写
古代茶宴图
人类学家认为,中国"食物最后成形"、"伟大的烹调法"的产生,都是在宋代,而在日常生活广泛进入宋代文学的背景下,舌尖百味也被广泛地纳入笔端。
饮食之道:豁达优雅
宦游经历使宋代文人走南闯北,有机会较平民接触更多的食材,豁达包容的人生态度又使他们能接受不同的饮食风俗,故而宋人诗文中的饮食内容格外丰富。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以苏轼作品为例,谈荤食有《鳊鱼》、《食雉》、《猪肉颂》等,咏素食有《和黄鲁直食笋次韵》、《元修菜》、《服胡麻赋》,主食有《豆粥》、《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二红饭》等,水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黄甘陆吉传》(柑橘)等,饮料诸如《叶嘉传》(茶)、《蜜酒歌》等……在京城,他饱食珍馐,所谓"十年京国厌肥"(《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流落海南,"水陆之味,贫不能致",则"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并赞其甘美,自比"葛天氏之遗民"(《菜羹赋》),甚至"久恬飓雾,稍习蛙蛇"(《答丁连州朝奉启》),洋溢着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精神。
黄庭坚曾这样论食物:"烂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叶冷淘,糁以襄邑熟猪肉,炊共城香稻,用吴人脍,松江之鲈。既饱,以康山谷帘泉烹曾坑斗品,少焉卧北窗下,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少快。"(赵令畤《侯靖录》卷八)他列举的食物并非尽为昂贵,但体现出广博的视野,且对食材的产地、配料、甚至厨人、食具都有特定要求,呈现出精致优雅的生活态度,而将饮食与读书并列为人生快事,也是文人独有的雅趣。
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广征博引,阐述山野所产的菜蔬如豆、蕈、笋、荠等,水果如梨、橙、李、杏等,以及动物如鸡、羊、鱼、蟹等的制作方法,各类食物往往有极具雅趣的名字,如傍林鲜、忘忧齑、自爱淘、银丝供、拨霞供等,且都有一段详细典故,并附题咏,颇具诗情画意。
细腻描摹,形神毕现
宋代饮食文学注重书写食物之美,细腻描摹其色相形味、甚至烹制过程,使饮食流程形神毕现。如苏轼赞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其《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以粲金珠形容枇杷果实,以玉蛆比喻酒面上的白色泡沫,又以"垂莲""卵碗"、"冰盘"等形容食器,杯盘碗盏及各色食物配搭得色彩鲜明,传达出精致、清凉的感受。经过这样的加工,饮食就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也成为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黄庭坚《观化十五首(十一)》中,初生的竹笋蕨芽,如同"黄犊角"、"小儿拳",逼真可爱,构成了"江南二月天"的美好,其《品令·茶词》先写碾茶煮茶,次述茶香茶味,饮茶的欢悦流溢字里行间:"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法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鲈鱼"雪松酥腻千丝缕",肉色白皙、肉质细腻,白菜则"味如蜜藕更肥",且是"拨雪挑来",与经霜后凋的松柏有了一样的品质,这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描写。陆游诗里,薏米"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薏苡》),洁白香滑;韭黄"色如鹅黄三尺余"(《蔬食戏书》),鲜艳明丽。杨万里《舟中晚酌》,与"竹陵春酒"相伴的,是"雪藕逢暄偏觉爽,鹅梨欲烂不胜甜",脆爽甘甜。
寄托情感,悟言人生
朱自清说:"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诗言志辨·比兴·赋比兴通释》)宋代的饮食书写也多以比体咏食物,把饮食与故土、亲情等意象,与怀旧、清廉、坚忍等品格相融合。
苏轼《元修菜》(巢菜)的描写,色、形、味美,种植和采摘过程的唯美动人,寄托着对故乡和友人巢元修的情谊。陆游《游山西村》里,"莫笑农家腊酒浑"折射出乡人朴素的好客之心,"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描写,更以极富乡村风味的寻常饮食表现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使诗歌散发着人间温情。
饮食又常作为人格的象征。宋人常将荤食与富贵联系起来,又与粗鄙的人格挂钩;对素食则美化其清雅,发掘其内涵,将之作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如苏轼笔下的元修菜,"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元修菜》),化作春泥滋养万物,寓意甘于奉献的人格。宋人视作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常被比拟为君子:"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双井茶》)"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苏轼《寄周安儒茶》),"形模正而方,气韵清不俗。故将比君子,可敬不可辱"(袁燮《谢吴察院惠建茶》)。秦观《清和先生传》则将酒喻为"激发壮气,解释优愤,使布衣寒士乐而忘其穷"的君子。
宋人的饮食描写还常结合议论,寄托种种人生体悟。苏轼由黄州移汝州途中,面对"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洲刘倩叔游南山》),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经历宦海风波后,以无欲无求、清雅闲适为人间至乐。陆游赞美薏米的色香味,并以薏米生于乡野,叹息"奇材从古弃草菅,君试求之篱落间",比拟志士怀才不遇,寄托身世之感(《薏苡》);一顿新鲜米蔬,也能令他发出"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对食戏作》其七)的感叹,讴歌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
戏谑为诗,亦庄亦谐
饮食看似庸常,宋人常以戏谑的态度书写,在游戏外表下又往往暗含严肃的人生主题。
黄庭坚诗《谢送碾壑源拣牙》在描绘了壑源茶的珍贵后,不赞美饮茶的清雅感受,却说茶"不惯腐儒汤饼肠。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自嘲"腐儒",谓贡茶不习惯自己常年吃素的肠胃,在体内搜肠刮肚,结果翻动了胸中万卷书,溢出书香。语意新奇,调侃中又含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矜。
陆游有诗《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唐宋立春日盛行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为春盘。诗人听说有人作春盘而未邀请他,想象"蓼芽蔬甲簇青红,盘箸纷纷笑语中",文字间满是夸张的艳羡,更戏言"一饼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几春风",在戏谑之外,流露人生胜景难再的遗憾。
以戏谑为诗是宋诗特点之一。宋代饮食诗大量以"戏写"、"戏书"、"戏答"、"戏赠"为题,如苏轼《戏作鱼一绝》,黄庭坚《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戏赠彦深》,陆游《饭罢戏作》、《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对酒戏咏》等,都体现了宋代流行的戏谑风气。
不仅诗歌,在宋词乃至颂赞纪传等文体的饮食书写中也有大量游戏文字,如苏轼《猪肉颂》以俗语写煮食猪肉,在幽默中流露荣辱不关心的精神境界,竖立起百折不屈的灵魂;《洞庭春色赋》戏写黄柑酒而寄托人生如梦幻泡影的感伤;苏轼《叶嘉传》《杜处士传》、《江瑶柱传》、《温陶君传》、秦观《清和先生传》仿效韩愈《毛颖传》,把茶、杜仲、瑶柱、馒头、酒拟人化,大量用典、寄寓议论、诉写人生,亦庄亦谐,摇曳多姿。
宋代文人将鲜活多样的食物融于笔端,成就了独具宋代特色的"食物体"文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