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里的道教文化
2015-04-15 15:03:13 作者:张庆松 来源:云南政协报 已浏览次
葫芦身形优美,天然就能给人以圆润、吉祥之感,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可以辟邪、祈福的镇物法器。随着道教形成和发展,葫芦亦被视为神物,作为法器。在中国的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
葫芦是远古社会先民的重要食物和实用器物。考古出土的众多的葫芦形陶器物中,有些葫芦陶器的底部比较尖,显然不是为了实用目的,而是寄托了人们某种意识的器物。在远古神话中,葫芦具有帮助人类躲避灾难、沟通现实与彼岸的功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以道教为例,葫芦里蕴含着道教仙境、道教法物和道教医学等文化意义。
葫芦在古文献中称为“瓠”、“匏”和“壶”等。《诗经》中《卫风》有“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邶风》有“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幽风》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孔子《论语.阳货》亦有“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瓠”字从瓜,说明它属瓜类。后来出现“壶卢”这个双音节名称。在《世说新语·简傲》中记载了西晋时陆机的家乡有“长柄壶卢”,为时人贵。南北朝时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瓠楼”,唐宋以后,“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且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
壶天日月:葫芦里的道教仙境意识
秦汉时文献里的“方丈”、“蓬莱”、“瀛洲”均指海中神山,到了东晋,王嘉在《拾遗记》卷一中,把海中三座神山改名为“方壶”、“蓬壶”、“瀛壶”,这表明神仙世界与“壶”已经有了密切关系。
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道教“壶中日月”和“壶天”一类的仙境即与葫芦有关。在道教典籍里,形圆而中虚的葫芦被视作一个小宇宙“壶天”。《云笈七签》中有一则记载:“(施存)学大丹之道……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壶公’。” 葛洪《神仙传》也记述了壶公的故事。费长房在汝南做市掾时,壶公从远方来到集市上卖药,没有人认出他是什么神仙。只是他的药很灵,而且绝不二价。但费长房注意到他“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于是,费长房天天下功夫接近他,终于有一天,壶公叫费长房日暮时再来。费去后,壶公又关照他,“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这一下,费长房果然就进了神仙世界。葛洪这样描写壶中的那个小宇宙:“(费长房)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公(壶公)左右侍者数十人。”壶天仙境的时间与俗世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神仙世界最令俗人向往的原因之一,也是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理想的一种折射。
壶公的传说影响极其深远,后世的诗人常把壶中天地作为理想境界的代称。比如唐人有诗云:“海上春应尽,壶中日未斜。”(钱起《送柳道士》)“东城南陌频相见,应是壶中别有家。”(戴叔伦《赠韩道士》)宋人也在诗中写道:“岂但壶中堪避世,也胜图上可游仙。”(王炎《到胡道士草庵》)由此可见,此类诗大都与道士有关,诗人也常把道士的居处比拟为壶中天地。此外,唐传奇小说中也出现了壶天仙境的意象。卢肇《逸史》记载,隋文帝时黎阳城东十五里有一人名王德祖,家有林檎树,林檎树上“生瘿大如斗,经二年朽烂。德祖见之,乃剖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树瘤子里面孕育一个婴儿,这样的思维与葫芦育人的远古神话相似,树瘤子即葫芦的变形。
葫芦不仅象征着仙境,后来葫芦本身也演变成为道教仙境了。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因此仙境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了。道教同其他宗教相比,它的勇敢之处在于执着追求今生幸福,“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这样的仙境,他们在尘世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洞天福地,那么壶天也应该是道教仙境的又一个具象了。小小葫芦,犹如洞天,别有天地,在这葫芦世界里,洋溢着灵妙的气氛,透着非凡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超凡的人生意境,蕴涵了道教关于理想境界的仙境意识。
镇物法器:葫芦里的道教习俗
葫芦身形优美,天然就能给人以圆润、吉祥之感,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可以辟邪、祈福的镇物法器。随着道教形成和发展,葫芦亦被视为神物,作为法器。在中国的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道教徒在炼丹时用它作各种方便的容器——太上老君的仙丹就是用葫芦装的;道教“八仙”中的铁拐李,跨鲤渡海的琴高,寿星膝前的仙童,治人眼疾的眼光圣母等,身上均佩有药葫芦或酒葫芦;唐末宋初大思想家、著名道士陈抟“斋中有大瓢挂壁上”;唐玄宗时,曾官至御史中丞的道士李筌,在道教典籍《集仙传》里说,他曾游达王屋山,遇女仙骊山姥从袖中取出一瓢给他取水;仙人是长生之人,葫芦中的仙药为延生不死之药,因此葫芦具有了攘死镇物的意义。现实生活中许多道教建筑,甚至后来众多的寺庵亭塔都常在屋脊或顶上放置瓷质或陶制的葫芦作为镇物,用来作驱邪逐鬼、镇压毒祟。
道教习俗的民间化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葫芦辟邪、祈福的功能在现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在传承。民间认为葫芦是神仙用物,因此,常常将葫芦挂在门首,或者将绘有葫芦的画贴于堂上,认为这样可以降服、驱除鬼祟。“彩葫芦”就是这样一种驱邪祛病的象征物,流行于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每年端午节,人们用五色彩纸折叠成形,用剪刀剪裁或用糨糊粘贴而成,有圆形、方形、菱形等多种式样,挂于房门上。此外,葫芦项链、葫芦木雕、塔亭顶上的葫芦形脊饰、祭祀礼俗中的葫芦形香炉和祭器、婚礼中作为合卺之器的葫芦瓢,以木瓢加彩画作为镇宅的吞口等,它们或护身镇宅,或祈生攘死,或除凶纳吉,灵动地展现着葫芦里隐藏的习俗风情。
悬壶济世:葫芦里的道教长生思想
长生久视是道教最核心的关键词,也是道教各派穷尽可能的方法去追求的终极目标。金丹、符箓、占卜、风水、辟谷、行医、武术,乃至房中术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目的只有一个:让人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得道者成仙。这也是华夏民族古代朴素的长生不老思想的放大和升华。“生可惜也,死可畏也。”“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珍视,促使先人们思考、探索跨越死亡的可能性,是先人们试图超越生命有限性的一种主观意志体现。从字义看,仙(古字“僊”),指迁居山中修炼而达长生不死的人。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道教徒确信人可以凭智慧通达造化之理,采集阴阳之机,用药物养生,以道术延命,从而可以长生成仙。
道教的长生思想亦与葫芦嫁接在一起。人们日常口语中的“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即与道教“悬壶济世”的传统有关。“悬壶济世”的故事源自《神仙传》及《后汉书》。上文所引葛洪《神仙传》中壶公与费长房的故事,在《后汉书》中亦有收录:“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这个故事几经流传而不变的细节是壶公卖药的标志——悬挂一个葫芦。毋庸置疑,葫芦成为行医卖药的代言物,并且葫芦本身又是装药的器具。由此,“悬壶济世”成为道教医学的一个典故。道教徒认为以药可以养生,可得长生久视,因而葫芦里又增加了一层治病养生、追求长生的思想内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