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收藏了六十八年相机摄录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子和老人展示他的珍藏。 渤海早报记者 王欣鹏 摄

家住本市河西区天塔街宾水东里的老人张子和已年过九旬,他在上世纪40年代与相机结缘,开始收集各种相机,历时68年购买了40余部不同种类的相机与摄录机,将家变成了珍藏馆。如今,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数码达人”,对各种潮流数码摄录产品都颇有心得。

张子和的家中有一个工作室,屋内的大桌子上摆满了相机与摄像机,让人眼花缭乱。记者在张大爷家中看到了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胶片相机、卡片相机、定焦相机、变焦相机、摄像机,大多产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张大爷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绘画,退休前一直在原天津越剧团担任舞美设计,看见喜欢的东西,就用相机拍下来。最早我用来玩的‘相机’,是自己用纸筒、老花眼镜做成的无镜头相机,将两副老花镜摞在一起,固定在纸筒上取景对焦。直到1946年,我才在旧货市场买到了第一部真正的相机。可遗憾的是,那部相机不小心遗失了。”

张大爷拿起手边的一台摄像机,告诉记者,“这是光盘摄录机,录完影像之后,拿出光盘就可以看了,这是我托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退休后时间多了,我就偶尔去数码城转转,看看是否有新机器,最近刚买了一部尼康单反相机。每拿到一部新机器,我都会仔细研究一番,有时候光顾着研究还会忘记吃饭。”

张大爷一边摆弄着他的“宝贝”,一边告诉记者他对每一部机器的特别“钟爱”。他在讲述这些时,就如同家长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开春了,我又可以拿着我的这些宝贝出去玩了,拍下身边的人和事、拍下大好的春光。闲着的时候摆弄摆弄相机,天气好的时候出去拍拍外景,对于我这个已经活到九十岁的老头子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张大爷特别满足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Catheri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