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师姑墩夏商时期遗址文物再次接受鉴定(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师姑墩遗址发掘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荦西周刻纹陶范

夏商时期,皖江南岸先民如何采矿、炼铜?日前,我省考古部门邀请北大专家,对铜陵师姑墩遗址文物进行科学检测和鉴定,这一问题或将得到答案。

师姑墩遗址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很可能将证明“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行动】北大专家受邀来我省“鉴宝”

12月14日,在省考古所一间库房里,200多件已经被基本修复的陶器、铜器等伫立在陈列架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正在仔细鉴定这些文物。

这些珍贵文物全部发掘自铜陵师姑墩遗址,出自夏、商、周三个时期,其年代框架之完整,让刘绪也不禁感叹“非常难得”。

目前,这里出土的不少文物已经被复原,但对部分器物我省考古专家仍有疑问,这次特邀北大专家再次鉴定,部分遗物还被送到北京进行科学分析。

【悬疑】冶金术起源何处?

师姑墩遗址出土的铸铜遗存目前正在北京进行细致的科学分析。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告诉记者,此前在我省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铜炼渣等遗迹,但因为一直没有发现铸造遗迹,因此难以形成完整的链条。这次发掘后,省考古所正在整理此前发现的同类遗物,进行系统分析。早期冶金术最早从哪起源,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同样让人疑惑的是,还有铸铜工艺的来源。朔知说,3000年前的铜陵还是一块蛮荒之地,这里的铸铜工艺由何而来?这同样还是未解之谜。

【揭秘】精美陶范是古代铸铜模具

在出土文物中,有一种叫陶范。刘绪告诉记者,在古代简单的青铜器可以用石制模具,但复杂的器物就要使用陶器模具,这就是陶范。古人一般会选择在铜矿附近就地冶炼,但冶炼出的原料在哪里铸造就不一定。陶范发现的位置,可以作为判断这一区域当时是否进行过铜器铸造的依据。负责师姑墩遗址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朔知告诉记者,此次发掘中出土的一块西周时期陶范残片上,不仅有精美花纹,还有一定弧度,从而判断其铸造的应该是容器类,很可能是青铜鼎。

在中国考古史上,古代铸铜工艺一般都和中央王朝联系密切。如洛阳和殷墟都发现过铜铸造工艺,尤其是殷墟。虽然说,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也曾发现过铸铜工艺,但大都是些相对简单的小物件,如铜箭簇、刀具等。但师姑墩遗址出土的明显是容器类的模具,也就是说,这里的铸铜工艺相对而言,不但繁杂,而且先进。

生活器物演变反映时代变迁

在师姑墩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珍贵文物中,陶鬲(lì)、陶豆、陶罐等生活用品占了较大比重。而有意思的是,尽管功能相似,但由于时代不同,出自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器物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代变迁。

北大专家刘绪教授告诉记者,师姑墩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部分与中原地区非常接近。陶鼎、陶豆等大致形状一致,器型相同,但做工比中原地区显得相对粗糙,陶鬲的袋状足应有一定弧度,但师姑墩遗址出土的部分陶鬲的袋状足几乎成了扁的。而且显示出烧制温度掌握较差、易碎等特点。而商代师姑墩遗址出土遗物仍有中原地区盛行的陶鬲、陶豆等器物,但陶豆不少是假腹豆,即外表看起来“大肚子”,实际容量较小。到周代,师姑墩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明显减少。这反映了当时陶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东南地区包括安徽在内,有着早期瓷器雏形的原始瓷已经开始逐渐盛行。

【推测】“铜都”铸铜可能始于夏商

在师姑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些特别的文物正在北京接受技术分析,分析的结果很可能将证明,铜陵铸铜的历史或许始于夏商时期。

据介绍,在师姑墩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铜器、铜块、炉渣、炉壁及陶范。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曾发现了不少古铜矿遗址和冶铜基地,由于铜陵地区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历史上采矿、冶炼的遗存都有发现,但此前从未发现过铸造铜器的遗迹,因此铜陵此前在历史上被认为是铜原料的输出地。而师姑墩遗址发现的陶范也就是古人用来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具,加上同时发现的铜炼渣等,都是古人铸造青铜器的遗存。此前,有考古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可以确定这些铸铜遗迹至少是商周遗存,很有可能早至夏代,但还需要技术分析进一步证明。

【背景】铜陵师姑墩遗址

铜陵师姑墩遗址是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的,2010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铜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还有较多的铜渣和炉壁残块。

此前,在江南地区,夏商以前和以后的遗存都有发现,仅夏商时期是空白,考古人员一直心存疑惑。师姑墩遗址填补了这一空白。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