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背后
中国元上都申遗幕后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遗址,这就是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的元上都遗址。它是十三世纪中叶忽必烈汗在中国北方草原建立的城池,是世纪历史上最大帝国元朝的夏都。 2012年6月29日下午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第42处世界遗产。至此,内蒙古自治区也实现了世界遗产的“零”突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多少酸甜苦辣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来自元上都遗址故乡正蓝旗的旗委书记田永和旗文物局的申遗功臣们此时却有些落寞。应该出现的闪光灯、话筒、摄像头却出现在了别处,而能够真正体会个中滋味的这些申遗劳动者倒似乎成了看客。
高华,申遗工作具体执行者已过了几个月,但说起申遗,面前的高华还有些为旗领导抱不平。他说,“旗委、政府做了多少工作,别人知道吗?申遗成功时竟然没有人来向遗产所在地的官员问一声,了解一下情况?” 2009年3月,旗政府办副主任高华任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文物局)局长。“我知道,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作为一个蓝旗人,这辈子能够赶上申遗、参与申遗,是机遇,也是莫大的幸运。当然,我也知道:申遗,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绝不仅仅是流流汗、掉几斤肉、白多少头发那么简单……” 当时,旗文物局仅有人员编制8人,用高华的话说是“七八个人,四五条枪”。应对即将到来的高强度、高负荷工作,现有的专业力量和人员素质显然不够。高华一方面不断地向旗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申遗、文物普查等工作井井有条地开展起来。高华说,为了尽快见效,他首先抓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积极支持他们进行文博本科专业学习以及相关业务培训。2009年10月,正蓝旗文物局全体人员加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集体参加ICOMOS组织的会员单位。
文物局,作息时间“5+2,白+黑” 几年来,文化系统办公楼里来得最早的人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走得最晚的也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最忙碌的还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后半夜文化系统办公楼亮着的灯一定是文物局办公室里的灯。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连续奋战成了文物局的“家常便饭”。文物局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2009年5月至2010年底,局长用车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往返北京、呼市、锡林浩特等地60余趟,平均每天行程170公里,每个月就要做1次车辆保养;2009年5月至今,正蓝旗文物局与20多家合作单位签订各种委托合同、协议近30份;2009年高华上任以来,已经用坏了3部手机,平均每天要接打电话百余条;2009年以来累计接待与申遗有关的各级领导、专家50余次、400余人…… 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上至局长下至工作人员,正月初三就开始紧张忙碌,一年中所有干部职工几乎没有节假日,大家却轻描淡写地调侃为“5+2,白+黑”的作息时间。
正蓝旗,倾全力做好铺垫好长时间里,田永的言谈里总离不开申遗。这其实也体现在正蓝旗细密的申遗工作里。正蓝旗不是个发达的旗县,地方财政十分紧张。但是,从2000年以来,正蓝旗在元上都遗址申遗、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普查、征集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5563万元,争取各级文物保护项目资金达到1.32亿元。旗委、政府分管领导更是经常深入到农牧区巡视各文物点,及时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土地开发、市政建设中,也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2000年以来,该旗文物部门积极协助自治区考古部门对元上都遗址外城、皇城、宫城、关厢、墓葬群及城内重要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和三维数据扫描,并对遗址周边15座敖包进行了考古调查测绘。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全面了解元上都遗址的布局、结构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编制申遗文本、做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提供了科学的考古依据。田永说,“因为自治区没有先例,好多工作需要学习外地经验,更多的则是自己摸索,文物局的同志们下了大力气。”
政策规章逐步完善在1991年出台的《正蓝旗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以元上都遗址申遗为契机,2010年该旗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等国内权威机构编制完成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元上都遗址生态环境与特色景观规划》以及《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元上都遗址旅游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正在修订、完善当中,预计年内出台。同时,旗政府制定印发了《正蓝旗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实施方案》,使全旗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根据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地区实际,该旗还相继制定了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元上都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方案、文物征集工作方案、文物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安全岗位制度、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安全保卫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
队伍完备保护到位根据全旗文物遗址点多、面广的实际,该旗建立了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旗文物部门由原来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42个专业编制(其中元上都遗址博物馆30个编制)。而且通过积极努力,经自治区人事厅批复,正蓝旗文物局成为全区唯一一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旗县级文物管理单位。旗公安局文物保护大队落实编制5人。元上都遗址派出所于2011年成立机构,上报公安编制15人,正在审批当中。旗人民政府每年与各苏木镇(场)签订《正蓝旗文物安全管理责任状》,制定了《正蓝旗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并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各苏木镇(场)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并与所辖嘎查村组签订责任书,文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建立了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在全旗境内140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所在嘎查村(组)聘请119名文物保护员,负责各文物遗址点的日常安全保卫及必要维护,并制定了《基层文物保护员守则》,形成了三级联动的文物安全网络管理体系。几年来,正蓝旗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大力整治周边环境,优化遗产区参观道路系统,安装保护围栏、“草原神灯”安防监测系统以及环境、气象监测系统,配备专职看护员、巡查员,成立“马背文物保护队”,购置警用巡查摩托车、马匹、消防设备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力争达到遗址安全防范无死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