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源古村落:一枚遗世独立的田园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世美牌坊,是衢州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牌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人们拉着一车胡柚,穿行在悠长曲折的巷道间,两旁村舍默然静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贤良宗祠内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朝的莲花石缸,清代的花窗。

【探访记】

世美坊与贤良宗祠:见证“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骄傲

走进上源古村时,正是层林尽染的暮秋时节。村东头的一株枫树红了,沿着碎石子的路面,落了满地斑驳的绛色。又因了阳光的凝笼,每走一步都窸窣有声。午后的村落有着别样的宁谧,村中老小都在不远处的田里忙着采摘橘子和胡柚,偌大的村庄几乎静悄无人。行走在村里长长窄窄的青石小巷中,只听得到跫音回响,显得不远处的古坑溪流愈加潺潺动听。

在上源人的记忆里,古坑溪是一条很有分量的溪。这里不仅有黑蛟龙与铁蜈蚣的传说,在它下游伫立着的一座宋朝年间的古石牌坊和贤良宗祠,更是记录着上源王氏“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骄傲。

世美牌坊是衢州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牌坊,始建于宋朝末年,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常山县志》记载:“世美坊,在县东上源,为王氏世科立。”正中额坊上刻阴文楷书“世美”二字,遒劲有力,系宋朝王氏家族九进士的榜文牌坊。王家一门九进士,四代显赫,这是上源人的骄傲,更是常山人的骄傲。

如今,在上源一带的村民中,仍流传着王家“一门九进士”的传说。该坊横梁上用阴文行书刻有“光禄大夫王言,秘阁校理王介,兵部侍郎王汉之,直讲学士王沇之,吏部侍郎王涣之,隆兴举人王天锡、徽猷阁学士王一非”等历代王家名臣及重建年月等纪文共160余字,至今仍清晰可辨。世美坊为两柱三重檐楼的门楼式石坊,方柱抹角,额坊呈月梁状,造型上既保留了宋朝的精巧细致,又融入了明代的庄重古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世美坊旁那座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的贤良宗祠,曾先后经历过两次重修。宗祠占地1200平方米,雕梁画栋,气韵犹存。三进四天井,内栽郁郁葱葱的厚朴树。门口一对石狮戏球,不怒而威;三对雕刻精美的旗杆石上覆满了厚厚的青苔,尽管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彰显出贤良宗祠从容的气派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美坊是后来重建的,原先的牌坊曾经在一次山洪暴发中被毁去。”说起那次在村民中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洪水传说,上源的村民主任王荣华可谓头头是道:“当初古坑溪上游有个黑蛟洞,洞里有一条黑蛟经常出来四处作恶,危害百姓。有一次蛟龙发怒,盘在牌坊旁的一棵千年古树上,古树被连根拔起,带来了山洪,牌坊就这样冲垮了。到了明代嘉靖十七年,朝廷又重新修建了这座牌坊,还在牌坊后面的古坑桥下埋了一条尺把长的铁蜈蚣,这才算是把那条蛟龙给镇住了,从此古坑溪风平浪静,世美坊也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如今。”灿烂奇幻的民间传说,在增添世美坊神秘色彩的同时,也洋溢着质朴的人情味。

五十余幢明清老宅:还原“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原貌

出将入相,衣锦还乡,这几乎是过去几千年间读书人的一致梦想。从常山县志等文献记载中亦可发现,王家历代确实先后涌现了许多栋梁之才。

相传王介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文辞,喜直言。他一生经历了四代帝王,是北宋与苏轼齐名的诗人。苏轼曾在《挽王中甫》中写道:“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鲲,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介的尊敬与赞叹,可谓史才翰学,冠绝当时。

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拜相,实行新法。王介因不满新法,持有异议,便上书力谏神宗“愿陛下师心勿师人”。王安石获悉后,对王介更加戒备,并暗中使绊,王介因此一度罢官闲居在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来。这在当时旁人看来是极为可惜的,然而逝者如斯夫,当更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名字湮灭在由硝烟写就的功名史册上,我等凡夫俗子,又焉能肯定王介是不快乐的呢?

王介心中是否真正享受这种生活,我们并不能从史书上窥得一二,但在上源当地的传说里,这位极有个性的前宰相却留下了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逸闻趣事。据说,村中格局的设计,便有王介的参与设计。上源古村现存多为明清民宅,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原始,令人称叹。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及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中间一条九曲小溪穿村而过,依山傍水。住宅之间曲径通幽,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极富色彩美。楼阁、祠堂、牌坊陈杂其间,整座古村处处彰显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鳞次栉比,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最精彩的莫过于那些天井檐柱上各显神采的牛腿木雕——狮、凤、花卉、人物,每一幅作品细看起来都令人回味无穷。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本是清朝纪晓岚的一副对联,却道出了在过去几千年间,士大夫们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王介晚年无心仕途,嗜书成癖,不问政事,于哲宗元祐二年病故,终年72岁,墓葬于常山县芙蓉乡下庵。王介后人将其早年结庐读书的绣溪山,改名为贤良峰。

事实上,不止王介,历代从上源走出去的士大夫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告老还乡之后,在这里修篱种菊。相对于古人生活的原貌,今时今日我们所能复原的,也许只是千分之一,但在这样的山村,用青砖黑瓦筑一个屋,前庭对着青黛笔架山、荷叶塘、水稻田,后院植几株桃树,开几畦菜地,书房开窗对着明月,案几上摆着几卷古书。清早荷锄出门去田间,下午回来,后院窗畔翻书诵读。晚间米饭蔬菜豆腐吃过后,拥妻酣眠在浆洗过的棉布被中,屋外月照虫鸣。在一栋栋精雕细琢的宅院背后,还修砌着一段他们自己的心墙,外御其辱,而内,寄寓着他们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愿望。

数字化的今天,历史于现代都市留下的印痕已无可寻迹。而在这里,老街、古桥、旧宅、发黄的族谱,都可以轻易地勾起我们心中那一丝名叫怀旧的情愫——这里是富有活力的,一如当年,古村里的书生们走出去的那条青石小径。在年复一年的流转中,这里走出了进士,竖起了牌坊,也带回了“宰相故里”的盛名,还有那些难以胜数的秀巧民居……而上源的凝固,又如同古旧的贤良宗祠前那3对旗杆石,在八面来风中无言地矗立着,尽管满身苍苔,却依旧散发着昔日的辉煌与气派。这是“进士笫”的风度,也是上源古村落的气质。它隐藏在昔日上源长街小巷里寻常人家的屋檐下,也回荡在如今上源溪畔那座崭新的校园里飘出的稚子书声中……

【地图】

在距常山县城东北方向20公里外的群峰错黛间,坐落着一片有着1000多年历史、由4个紧紧相挨着的村庄所组成的古村落群——上源古村落。历史上,在这片村落当中流淌着一条金源古溪,水碧似染,波光粼粼。如今,古溪依旧静缓而流,水中鱼儿游得自在欢畅,昔日溪畔光滑的鹅卵石村道早已被平整的公路所取代,厚实的水泥路夹带着车轮扬起的尘土,将这个曾经十分富庶的僻静村落切割成两半。村中的古坑桥边,至今还伫立着宋朝年间流传下来的牌坊与宗祠,记载着千百年来,上源古村落的辉煌与落寞。

【微导游】

自驾路线:从常山县城出发,沿沪昆-京台高速往东北方向到东案乡出口下,沿狮东线行驶至东案乡政府,再沿东龙线向北行驶15分钟左右,可至上源古村落。

公交路线:在常山县汽车站直接搭乘前往东案乡的507路城乡公交即可。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