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精义在于人文性

据报道,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等联合组团的十大名楼,近日试图打包联合申遗。这些所谓名楼,大部分是利用现代建材(钢筋水泥等)重建,甚至设计上也非仿古,只是利用了古楼无形的名称而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项目规定的前提条件是原真性,原真性包含刚建成时的原状与各个时期的痕迹,这是一件很严肃与很学术的事情。联合国申遗不是中国式的评选,可以走关系、搞贿赂,吃吃喝喝就可以得到,如果拿假古董去糊弄评委是开国际玩笑。

舆论将矛头对准申遗目的,因为中国此前成功申遗的项目都大幅提高了门票价格,挖掘其经济价值。城市的扩张已经让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建筑毁于一旦,但很多地方又热衷兴建人造景观,包括在历史文化原址重现古代城郭或庙宇,或者盖没有和尚的庙宇,这些建设完全是为了投资和旅游,因为不管是设计还是用材,这些工程都是粗鄙的。不管是仿古热,还是过度开发古迹,显然都是为了GDP。

中国各地都有一些历史文化坐标式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或者遭遇战火,历史上可能不断的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这种重建是一种历史的继承与文化的提升,包含巨大的人文价值。中国目前的复建,不过是为商业开发而堆砌砖木,建筑毫无生命力与文化内涵。说到底,是利用残存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历史遗产揽客,这种消费历史的做法,必将埋葬历史,从而中断这些遗迹无形的历史生命,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世界遗产公约》中,“世界遗产”被解释为“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财产”。强调世界文化遗产是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共同构成,强调祖辈留下的东西需传给后人,强调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此,遗产被理解为历史的见证,并在整体上被认为是现今社会的继承物。

中国的申遗,更多的是考虑旅游开发,违背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因为该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各国政府对遗产的保护而非开发。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历经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之后,残存稀少,不应该继续被破坏性利用,而是要加强保护。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古代遗迹因为材质的原因而容易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侵蚀和摧毁,但是不少地方,却有大量的古代建筑被保留下来,甚至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活化石”。

中国总以自己文明的悠久与博大自豪,却总是破坏有形的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虚伪的做法。中国的复兴不是靠高楼大厦,而是精神与人文的回归,珍惜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吧,那是我们的根。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