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昆曲带进了“世界非遗”名录?

张家四姐妹中,数小妹妹张充和最为传奇,数学考零分竟然可以录取北大,没多久因病辍学。但后来,她又进入北大任教书法和昆曲。再后来,蒋介石请她负责为政府订正礼乐,她从儒家经典中改编出来24篇,被蒋介石奉为经典,随身携带,可惜在访问印度时遗失了。张充和诗、书、画、音乐俱优秀,但她最为人
所关注的还是昆曲,此曲进入世遗即与她有关。她嫁给德国汉学家后,一直热心为昆曲奔走,来往之间,从亲自上台,到走向幕后,自称是:一曲微茫度此生……
(壹)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那个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经典的诗句来自卞之琳。这首诗的背景多被解读为诗人对心上人的情怀。而卞之琳与张充和的情感过往,早已经成为民国里一抹惊艳的红,且是永不褪色的红。美好的爱情就是爱情,有时与婚姻并无关系。
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的夫君是周有光,三姐张兆和的夫君是沈从文。,张家四姐妹个个嫁的有出息,而唯独张充和嫁给了“老外”。之前诗人卞之琳穷追不舍,跑到苏州来大发诗情,但终归没有赢得美人心。有人说,卞之琳至死都恋着充和,在她嫁人后一如既往地给她写信。无奈,他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里的那个人却没有看到他。
张充和嫁的人叫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犹太人家庭,1935年离开德国,辗转到美国定居,获得西班牙文学学位,也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到北京大学任教时结识了沈从文,常到沈家畅谈。多年后,周有光说:“傅汉思研究中国汉代的赋,把汉赋翻译成英文,翻得好极了。他是研究古代希腊文的,在北京大学教希腊文。”
傅汉思的父亲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教希腊古典文学。傅汉思在德国的专业是西方古典文学,到了美国,在斯坦福大学一进校就读三年级,所以大学毕业得很早。他父亲和舅舅都是学古典文学的,在父亲的建议下他转向修读中文。
傅汉思的中文名字,原来在美国的时候,名为“汉斯”,最后由张充和改成“汉思”:“汉朝的汉,思想的思”。
曾有人问张充和:“他追过你吗?”张充和笑道:“无所谓追了。”又问:“那时你也喜欢他?”张充和笑答:“不一定喜欢,就是习惯了,知道他不是坏人。是老实人!”再问:“谈恋爱谈了多少年才结婚?”张充和笑道:“无所谓谈恋爱。大概两年。”
民国名士章士钊很欣赏充和,曾赠充和诗: “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当时是抗战时期,充和还因为自己不是文姬而不满,后来结婚时倒说:“他说对了,我嫁了个胡人”。
(贰)
1948年11月19日,他们举行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婚礼,有美国基督教的牧师和美国驻北平领事馆人员到场证婚,沈从文担任介绍人。仪式虽是基督教的,可两个人也依照中国惯例,在结婚证书上郑重其事盖了章,尔后,所有人一起吃结婚蛋糕。两个月后,他们赴美。在海外,她依旧固执的是中式文化生活。
20年后的1968年,张充和带着女弟子李卉到哈佛大学表演昆曲。当天演唱的是《思凡》和《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曲会结束后,著名旅美学者余英时即兴写了一组诗:一曲《思凡》百感侵,京华旧梦已沉沉。
不须更写还乡句,故国如今无此音。当时的国内,正在经历着文化浩劫。张充和希望保住文化的火种,保住她家乡的昆曲腔调。而她与昆曲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家的阁楼上。
当这第四个女儿出生后,应该说父亲张冀牗还是微微有些失望,但他还是寄于了厚望,起名充和,几个女儿的名字里都有“两条腿”,无非是寓意着走出闺房,更高更远。出生八个月后,张充和被过继给了叔祖母识修,即李鸿章的四弟之女,这位开明女子早早让充和学习儒学经典,让充和最喜欢呆在藏书楼里,《桃花扇》、《紫钗记》、《牡丹亭》,没有了童年玩伴,却多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壁残垣”,“我仿佛有许多不能告诉人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她很早就理解了戏剧里的意境和思想。
直到她十六搬回苏州九如巷时,他那个昆曲迷父亲,常请曲家来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她才头一次晓得,原来她读过的那些戏文是可以唱的。她的大姐夫顾传玠正是传字辈的名家。张家庭院里常常传出了曲水流觞的天音,还有姐妹们各个角色的演绎。
“我总是能在很长的戏里一下就认出我读过的一幕,或在一个唱段里认出我熟悉的词句,这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引我入了昆曲的门,”张充和自己也没有想到,家乡的“水磨腔”会伴随走向异国,走向一生。
(叁)
婚后,张充和随傅汉思先定居在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后来又移居到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斯入了耶鲁大家教授中国诗词,而张充和去了耶鲁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当时,张充和有一个心思,她想利用耶鲁这个阵地将中国文化传扬开来。但现实不大乐观,看看今天的孔子在海外的窘境即可知。当时美国学生并没有几个懂得中国书法,这个看上去像绘画的汉子,要学会还真是不容易。至于那些几百年前的昆曲,到底讲的什么故事,也都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要教授戏剧,应该解决伴奏问题,学校没有笛师,张充和就先将笛音录好,备唱时放送,没有搭档,她培养自己的小小女儿,用陈皮梅“引诱”她跟自己学昆曲。女儿爱玛经她调教,九岁的时候便能登台演出,母女二人站在耶鲁的舞台上,都穿着旗袍,母亲清丽雅致,而混血儿的女儿可爱如洋娃娃,悠悠的笛声和唱词一起,就算再不懂中国文化的学生亦为之陶醉。这样的场景出现了耶鲁校园,想不吸引人也难了。
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弟子三千皆白丁”。既然那些学生讲中国书法当成画画,她就将错就错,以“画”教书,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一灌输。
时光悠然飘到了1981年,张充和在学校传播昆曲和书法的影响力渐渐增大,再加上夫君傅汉思身为耶鲁东方语言所所长,据说他在家都和张充和说汉语,夫妻合璧,让汉学在耶鲁这个学府有了立足之地。后来,耶鲁还专门为张充和举行书法展和庆生活动,还请来了纽约海外昆曲社社员与她对戏。她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包括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
80年代初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的仿苏州园林“明轩”落成,特地邀请张充和参加《金瓶梅》雅集。老人家在异国他乡的苏式园林里,演唱起了《金瓶梅》各回里的曲辞,“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曼妙的旗袍、婉转的腔音,叠山回水,这个仕女图里的女人,让西方人认识到了东方的美。
(肆)
如今,已经是99岁高龄的张充和,依旧居于美国,时常来往朋友中除了旅美的中国学者,还有比尔盖茨的继母,这位女士仰慕张先生的学养,曾动用私人飞机接她参加派对。当地人一提起她,就会想起中国汉字、中国昆曲的符号。
张家四姐妹中,数小妹妹张充和最为传奇,数学考零分竟然可以录取北大,没多久因病辍学。但后来,她又进入北大任教书法和昆曲。再后来,蒋介石请她负责为政府订正礼乐,她从儒家经典中改编出来24篇,被蒋介石奉为经典,随身携带,可惜在访问印度时遗失了。张充和诗、书、画、音乐俱优秀,但她最为人所关注的还是昆曲,此曲进入世遗即与她有关。她嫁给德国汉学家后,一直热心为昆曲奔走,来往之间,从亲自上台,到走向幕后,自称是:一曲微茫度此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