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名楼文化内涵 合理保护利用名楼

每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都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灵魂,凝聚着各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情与社会形态,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无不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对中国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作为一种建筑群和文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中国历史上楼阁建筑史上不同的风格;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文化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我们相信,岳阳市岳阳楼、武汉市黄鹤楼、南昌市滕王阁、永济市鹳雀楼、蓬莱市蓬莱阁、昆明市大观楼、南京市阅江楼、长沙市天心阁、西安市钟鼓楼、宁波市天一阁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严格遵循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准则,携手开展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将有助于弘扬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和城市精神,能有效唤起每一个城市公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努力抢救民族记忆,把保护文化遗产应用在生活当中,从而使文化遗产有效地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们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科学保护名楼的历史信息,并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管理周边环境。

我们将深入发掘名楼的文化内涵,以更加多彩多姿的形式来展示名楼的历史与文化,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将加强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联合保护机制,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度交融,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一二年十一月三日

天心阁与长沙城

郑佳明(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天心阁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历史记忆。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传奇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城长沙的缩影。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所作《重修天心阁记》,道岀了天心阁的建阁初衷,即“振人文而答天心也”。天心阁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规模宏大的,集城墙、瓮城、阁楼、园林于一体的古城池建筑群,其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到近代,天心阁又成了政治风云的际会之所,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都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巍巍古阁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自古以来,长沙地处中华文明南北中轴线和以长江为轴的东西轴线的交汇点上,湖南城市的发展,受到2000多年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移动的深远影响。古代由于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挤压,中华文明的重心一次次南移、东移;近代资本主义从沿海进入和传播,中华文明重心又一次次北移、西移,长沙自古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长沙战争文化。从古代多次南征到近代屡屡北伐,三湘大地,战在人先,和在人后,战乱频繁。《三国演义》开篇就有“天下举兵诛董卓,长沙孙坚最先来”的对联;后面又有刘备战长沙收服黄忠的故事。长沙城从古至今多次毁于战火,天心阁与长沙多次共同浴火重生。近代除了太平军,还有北伐军、国军、日军等也兵临城下。我做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时候,到香港见到南怀瑾先生,他听我说“走向共和”,谈锋甚健,其中讲到,中国近代军事上多是北伐,到头来政治文化上都是南伐,而长沙正是这千年大变局的文武风云际会之地,卷起近代中华变革狂飙的源头,有天心阁为证。

历史名楼与人文境界

葛承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历史名楼是文化记忆的遗产,是用逝去的建筑、残存的图纸、吟诵的诗歌、赞叹的文赋、流传的碑刻等等共同构筑的祖先遗产,历史名楼有自己的独特规划、整体格局、传统空间和艺术魅力,人们对历史文化名楼有着自己的直观感知和独特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四大名楼”甚至成为世人心中的文学圣地。这是因为历史名楼大多是优美文字描写的对象,既有官方文献、纪念性题刻,也有政府档案、文人游记、民间传说等等的记录,这么多文字的记载不管是官府文献还是民间故事,都是值得记忆的文化遗产。

古人登楼就是要通过审美的眼光表达更高的人文境界,通过朝霞日出、夕阳西下感叹人生的起点与终点,通过楼阁建筑赞美有限人生中的大彻大悟,这不仅充分证明文学的魅力,也说明人文精神的历史穿透力要远远大于任何物质的堆砌。

不管是历史名楼还是文化名楼,如果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不能将人们带回遥远的年代,不能让人们浸润文明的体悟而产生联想,就像天地之间缺少平湖烟雨、壮丽山河,那么这座楼的生命也就枯竭、岁月停滞,还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与文化反思吗?因而,一个名楼有着古典文学和古建风格的双重影响,正是凭借着历史的厚重积淀,古典文学才能穿越时代局限成为名楼的引导,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访人们,满足着观众人性的自然流露和人文境界的不灭梦想。

中国名楼的建筑类型和艺术特征

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名楼建筑不仅在功能和文化类型上各不相同,在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上也多姿多彩。岳阳楼的屋顶造型叫做“盔顶”,像一个古代将军的头盔。在中国古建筑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式样。因为其结构较为复杂,比较难做,所以所见数量不多。其他几座风景型楼阁滕王阁、黄鹤楼、天心阁、鹳雀楼属于同一种建筑式样——多层歇山式屋顶,是古代楼阁建筑最常见的式样。每层有外檐走廊挑出,古建筑中叫“腰檐平座”,这是宋代以后楼阁建筑的常用手法,建筑外立面显得丰富多变。

在11座名楼中,最朴实无华的当属宁波天一阁,类似于江南民居的封火墙硬山顶。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座私家住宅藏书楼,是因为其藏书的数量和价值而闻名的。另外文人建筑的艺术风格本来就是朴素淡雅,不求奢华。宁波天一阁倒是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倾向和趣味。

山东蓬莱阁是11座名楼中最特别的一处。它不是一座单独的楼阁,而是一组由殿堂、楼阁、亭台等所组成的建筑群。其中每一座建筑并不算有多么宏伟壮丽,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又尤其矗立在临海的山颠之上,远远望去,确实就是一派仙山琼阁的景象。

中国古代的名楼建筑,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它们不仅仅是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的体现。每一种楼阁建筑都有它特殊的艺术形象,而每一种楼阁建筑的后面也都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

十一座名楼简介

岳阳楼:岳阳楼矗立于湖南省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八百里洞庭,瞰万里长江,气势雄伟,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纯木结构的文物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著名风景名胜保护区。

岳阳楼肇自汉晋,其前身为三国时鲁肃的点将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唐以来,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贾至、元稹、李商隐、孟浩然等诗人墨客登楼吟诗,留下了不朽诗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以其情景交融、浩然博大的“忧乐”情怀,更使岳阳楼声名益著,名播四海。

现在的岳阳楼为沿袭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岳阳楼——君山岛”于2011年9月6日正式授牌为国家5A级景点。

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滕王阁:滕王阁建筑群坐落在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占地4.16公顷,依城临江,滨邻南浦,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滕王阁是一座大型仿宋式古建筑,主体建筑共9层,重檐歇山式大屋顶,净高57.5米,底层平面为十字交叉型,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台座以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高台上部为游廊;游廊南端为“压江亭”,北端为“挹翠亭”。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主阁碧瓦重檐,斗拱层叠,画栋彩柱,雕门透窗,保有唐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气势。

鹳雀楼: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557年至581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此楼历唐经宋,元初毁于战火。

 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2001年这座九层高楼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重新修建的鹳雀楼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结构,高度为73.9米,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尽显大唐风韵。登上鹳雀楼,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还可以感受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蓬莱阁:蓬莱阁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其坐落在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有3.28万平方米。蓬莱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这一切统称为蓬莱阁。自宋嘉祐年间起,历代都进行了扩建重修。

秦始皇访仙救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古来即有“仙境”之称。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其言恍惚诡异,多出方士之说,难于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莱,岂非秦汉之君东游以追其迹,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莱不得见,而空名其邑曰蓬莱?使后传以为惑。

大观楼:大观楼位于昆明滇池边大观公园近华浦内,临滇池草海,与太华山隔海相望,是云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全木结构建筑,楼高三层,四方三重檐木攒尖顶,形式古雅,受中原古建筑风格影响,结合本土民族特色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建筑风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始建大观楼,因登楼可见远山近水,蔚为大观而得名。咸丰五年(1855年),晋宁籍兵部侍郎何彤云,一次侍值南书房,清文宗询问他滇池的形式,何彤云谈到在大观楼上观滇池,无风的时候都有三尺浪,有风的时候更是浪高千层。咸丰皇帝听后高兴,亲题“拔浪千层”四字,赐滇制匾,悬挂于大观楼前。

大观楼正面两侧悬挂清孙髯翁所撰、赵藩工笔楷书180字长联。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词采艳丽、气魄宏大。孙髯翁的长联一出即惊动四方,人们争相传颂,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毛泽东同志评价长联“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阅江楼:狮子山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公元前317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见此山岭绵延,像长城边上(今河北省)的卢龙寨,故赐名卢龙山,从东晋至元代沿用了1000多年。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伏兵8万打败了劲敌陈友谅的40万军队,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1374年为纪念这次决定性胜利,又因此山形状像狻猊(即狮子),故赐名狮子山,一直沿用至今。

阅江楼屹立于狮子山巅。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再次登临卢龙山时,感慨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以登高望远,一目盈怀,察奸料敌,威震四方。于是他撰写了《阅江楼记》,并将卢龙山赐改名为狮子山,又令众文臣每人都要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至为上乘,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阐述了建楼的缘由、功能、式样等,阅江楼依据朱元璋的设想,已经动工建设,打下了地基。但后来迫于当时的生产力低,经济力量弱,加上连年战争等种种原因终未建成。2001年9月阅江楼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天心阁:天心阁雄踞长沙古城墙垣之上,自明清时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称誉。

最早关于天心阁的记载可追溯到明万历年以前,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建阁初期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到清嘉庆年间修建为三层,并增加南北两副阁,副阁与主阁之间以游廊相接。主阁高14.6米,两副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属于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天心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留下许多神秘和传奇。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明代盛传“星野”之说,因“天星阁”正对应天上主管人间主寿命的“长沙星”而得名,故“天星阁”曾为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阁中供奉着“文昌帝君”和“魁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后重修天心阁是为“振人文而答天心”而更名为天心阁。

钟鼓楼: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由西安钟楼、西安鼓楼二楼组成。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钟鼓楼作用即在于此。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于现址。西安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基座上的木楼阁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坐落于北院门街的南端,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楼建于基座的中心,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设有回廊。

天一阁:天一起明州,沧桑四百年。位于宁波月湖之滨的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此阁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藏书楼之一,现藏有古籍30余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天一阁为主体、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3.1万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和国家4A级人文旅游胜地。

城隍阁:城隍阁耸立于吴山之巅,为杭州市标志性景观,2009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城隍阁为七层建筑,阁高41.6米,采用南宋及元代建筑风格。一楼二楼集中展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四楼为景区最佳观景位置,凭栏远眺,可北望西湖,东观市景,南眺钱江,西览群峰,其景其情,盖明代徐渭一语道尽: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