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流动的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研讨会现场。

“一说大运河,我就进入状态。”谈起大运河,68岁的严德忠劲头十足。这位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说得酣畅淋漓,大伙也听得过瘾。

10月27日上午,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研讨会在京举行。数十名海内外与会者,上至70多岁,下至20出头,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乡村、媒体等各个领域,年龄悬殊,行业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大运河文化的“粉丝”。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开发中心李燕芳秘书长说,说起大运河,人人都有话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志强说,大运河文化是活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香港《镜报》记者曹光说,长城给人的感觉是隔绝,而大运河则是开拓交流的象征。

严德忠痴迷大运河文化多年。他说,大运河的故事、情结、精神、状态、文化,无不令人兴奋。现在,他的团队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热爱大运河的人,“大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没有工资,完全是精神激励。”

企业家吴文辉同样痴迷大运河文化,自称是“吴王夫差的后代”。泰国中文电视台台长吴南江,刚从泰国赶来,他说,从吴王夫差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可谓“罪在当时,功在千秋”,往事越千年,古人为大运河付出了大量智慧。

就如何开发大运河文化,“粉丝”们各抒己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认为,开发大运河文化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意义。中国商业特产行业发展委员会执行主任刘国庆认为,开发大运河文化,初始之时应该从大运河产业带的角度开始。

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主办。作为主办单位代表,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沈兴耕介绍了海外版的基本情况及办报特色,他表示研究大运河文化很有意义,旅游和文化报道是海外版的特色,海外版将支持对大运河文化的报道。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王和善说,大运河是中国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之所以不像长城那样知名,是由于宣传不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指出,大运河既是国家的又是沿河流域的,每个地方的人,对大运河都有话要说。他认为,应该汇集全国力量,包括运河途经各省市的力量,共同做好规划。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谢楼村位于大运河源头。村委会主任高仲江说,我们喝的一直是运河水,要发扬运河的精神,把运河精神传扬下去。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