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消失百余个村落意味着什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基因,是许多人儿时的家园。长大了,我们把人生最值得的记忆留在村头古树的雀巢里、嬉戏的池塘边、禾场热闹的小淮戏中……然而,今天,即便人们的眼睛变成照相机,就像按快门一样不停的眨眼,也难以记录下消失的村庄所拿走的一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曾几何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圈地运动”轰轰烈烈,遍地开花,村落在向隅而泣,无奈消失。有位官员曾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土地财政推动下的大拆大建不仅引发农民宁睡羊圈不住楼房的怪象,而且在“财政取款机”、开发商利润以及农民权益的博弈中,往往是推土机占据上风,商品房、别墅群和高尔夫球场几乎是一夜之间填充了大片良田与消失的村落。而保护凝固的记忆和那些文化的符号,根本就没有对话的通道,甚至在商业开发中文物古迹受到破坏蹂躏也无可奈何,一声叹息!

诚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躺在老祖宗的遗产上吃老本,拒绝一切新的创造与改变,但要看到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也是保护与传承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农民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面临学校撤并和生态移民,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价值观的扭曲乃至邻里亲情的缺位。正如冯骥才所言“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因此,在政府的土地开发中如何充分尊重民意和民俗,防止急功近利,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的所谓“大手笔”,尤其如何将保护村落文化摆上议事日程,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与积极应对。

所幸多家政府部门已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将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标准和发展规划。然而,要叫停村落消失的脚步仅此远远不够,必须启动专门的立法,制约土地开发中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必须从源头上建立起严格细化的绿色GDP考核体系,将生态绩效与保护村落列入官员政绩考核,给商业开发戴上“紧箍咒”,倒逼各级官员肩负起文化担当。

责任编辑:lambert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