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叶黄”说新材料应用

随着红木原材料资源的日见匮乏,尤其自降香黄檀(俗称海南黄花梨)在市面上几近灭绝之后,人们对可代替性的新木材开始关注起来。

对于新木材的横空出世,很多红木爱好者在产生好奇的同时,也产生了怀疑。非国标木材,能称之为红木吗?它还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吗?甚至有的红木爱好者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好似传统家具变了味儿。

其实,这都是新事物所带来的影响。《红木》国标选材的背景是依据故宫家具使用木材,以及当时市场硬木家具所用材综合判断得出。这些木材在古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幸成为传统家具的载体。 同样,古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木材来做家具,根源也只是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它是制作家具的最佳木材,而非它自身有多么“特殊”。实际上,由于当时的先天条件所致,很多材质更为优良的木材无法被探索、发掘。这也导致这些木材因为先天条件所限,未成为《红木》国标的宠儿。

比如至今还身份尴尬的越南黄花梨,它与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同属同类,算是亲兄弟。结果一个人尽皆知,另一个却像个私生子,一直无法认祖归宗,国际木材志中就没有这一号。再比如最近颇具争议的大叶黄花梨,密度、硬度、油性都比许多《红木》国标中的木材要好得多,被誉为明式家具最佳载体。可就是这样的木材,至今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定义,身世可谓悲惨至极。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木材甚至未被发现,隐秘在山林之中。反观当今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由于近年来一直刻意强调木材的珍稀性,导致家具因木材不同,价值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今,材料已成为标榜家具价值的核心所在。

不可否认,传统家具一直以“型、材、艺、韵”为考量标准。其中,材占有一席之地。但传统家具之所以能在当代得到了如此繁茂的发展,真的是因为材质吗?其实不然,是在造型、工艺以及家具所传承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韵”。而材质只不过是一种用来承载这些的载体,现在却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末倒置。

随着红木原材料不断匮乏,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整个红木家具行业必将面临“无米可炊”的局面。在这种危机下,新材料的使用已经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